可译性及文学翻译中文化损失的补偿
本文关键词:可译性及文学翻译中文化损失的补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 翻译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形势下肯定和探讨翻译的可译性将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于推动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出发,探讨和肯定了可译性。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学确立其各项原则,使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本文在梳理了国内与国外关于可译性的观点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翻译的可行性:语言的本质是描述已知或未知的事物,否认翻译的可行性在本质上否定语言具有表达描述未知事物的能力;其次,不可译源自于译者的知识和能力的有限,不可译其实是不可知;第三部分对主要的不可译观点进行了理论剖析,提出不能因为翻译难就将其归为不可译。所谓的不可译其实是指在源语译入目的语时,源语损失较大,而被认为是不可译。论文随后以培根的散文《谈读书》的翻译为例,通过比较王佐良先生与张毅的两个不同译本,论证了可译性。 论文还指出,翻译存在的基础就是语言之间的不同,原语的音形意完整无损地译入目的语是不可能的,翻译必然会造成损失,包括文化的损失。因此文化损失的补偿应该成为当前翻译研究的一个重点。文章的第五部分提出“厚译”,即将源语的文化信息通过加注等形式完整提供给目的语读者,以达到文化沟通和交流的目的。在分析了四种常见文化损失的基础上,通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红楼梦》英译本的比较,文章论证了“厚译”对各种文化损失的补偿作用,指出“厚译”较好地维护了源语文化传达的完整性。 著名翻译理论家斯坦纳认为,人类共性使得翻译成为可能。(斯坦纳,2001:259)可译性是人类语言的标记,人类语言文化的发展建立在可译性的基础之上,没有可译性人类的文化交流无从谈起。此外,承认可译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它意味着承认翻译过程中损失的在所难免。这有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建立积极的态度,努力地去发现和寻找可能的最佳翻译,而不是简单的以不可译为理由,将难译之处草率处理了之。 总之,翻译是跨文化的:在一篇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越多,翻译越能达到文化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可译性 不可译性 厚译 文化损失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3-4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Table of Content7-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2
- Chapter Two An Overview of Translatability12-21
- 2.1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he issue of translatability12-13
- 2.2 Foreign studies on translatability13-18
- 2.2.1 The view of untranslatability13-17
- 2.2.2 The view of translatability17-18
- 2.3 Domestic studies on translatability18-20
- 2.4 Conclusion20-21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ranslatability21-39
- 3.1 Definition of translatability and translation21-27
- 3.2 Three kinds of meaning proposed by Charles Morris27-29
- 3.3 Theoretical props of translatability29-37
- 3.3.1 Translatability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29-32
- 3.3.2 Untranslatability and lack of knowledge32-33
- 3.3.3 Refutation on the view of untranslatability33-37
- 3.4 Concluding remarks on translatability37-39
- Chapter Four Prose as a Case Study of Translatability39-53
- 4.1 An overview of prose translation and its translatability40-44
- 4.2 A case study44-51
- 4.3 Conclusion51-53
- Chapter Five Thick Translation as a Way of Compensation for Cultural Loss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53-92
- 5.1 The concept of thick translation54-59
- 5.2 Different kinds of cultural losses59-74
- 5.2.1 Cultural losses due to difference in ways of thinking62-65
- 5.2.2 Cultural losses due to non-correspondence between words and their cultural images i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65-68
- 5.2.3 Cultural losses due to religious and historical factors68-71
- 5.2.4 Cultural losses due to geographic, social and political differences71-74
- 5.3 Thick translation as a way of compensation for cultural loss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74-90
- 5.4 Concluding remarks90-92
- Chapter Six Conclusion92-95
- Bibliography95-102
- 致谢、声明102-103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1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宋丹,王才美;浅析《红楼梦》中服饰词语的翻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艾玉洁;;风格的可译性对翻译活动中“度”的指导作用[J];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3 王颖;;汉英诗歌翻译中静态意象的可译性问题探索[J];双语学习;2007年12期
4 王丽明;试论文化的可译性[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马林英;从文化因素探讨翻译的可译性——兼谈彝、汉、英翻译实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04期
6 李金树;从文化层面看翻译的限度[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陈缘梅;;从中国古诗英译看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刘芳;;译道难,仍能上青天——浅谈中国古典诗歌英译[J];科技信息;2009年29期
9 肖辉;英汉语用差异视阈下习语文化可译性探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01期
10 虞晓向;试论翻译与文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裘君谟;;关于新一轮文化长廊创建工程的若干问题[A];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全国群众论文评奖论文集[C];2003年
2 萧君和;;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的构成[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登浩;王登峰;;基层党政干部的幸福感结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杨宝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李裕琢;李丽霞;;西方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吕光明;邹长新;辛成会;杨峰;李力;段元柱;;把握五大支撑点 提升文化执行力[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朱安;;营造知识共享文化 指导员工行为[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程开先;;抓文化培训 促企业发展[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9 吴胜涛;张建新;赖建维;王玮;毕研玲;;事件归因的跨文化一致性与差异性:中美韩媒体及被试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归因比较[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朱瑞玲;张诗音;;人际关系中的情绪表现[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钱志富;诗歌的可译性[N];文艺报;2005年
2 本期主持:崔启亮;软件本地化的几个认识误区[N];计算机世界;2004年
3 傅浩;幸存的诗[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王雅静 周文静;以高水平的翻译推进中西哲学交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王雅静 周文静;以高水平的翻译推进中西哲学交流[N];人民日报;2005年
6 佟栋(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直面福克纳的魅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7 思郁(书评人);翻译,仍然是一个问题[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琼;领域、背景与文化: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宇春;俄国犹太人研究(18世纪末—1917年)[D];吉林大学;2007年
3 郭怀若;石涛书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孙葆丽;奥林匹克运动人文价值的历史流变[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5 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赵鲁平;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像[D];暨南大学;2005年
8 黄建宁;笔记小说俗谚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孙衍峰;越语人际称谓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10 王冬青;中国中山公园特色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丽;可译性及文学翻译中文化损失的补偿[D];清华大学;2004年
2 马凤仙;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外部文化制约因素探析[D];山西大学;2006年
3 杜娟;从文化翻译角度看汉语习语的英译[D];外交学院;2005年
4 王丽梅;南唐与前后蜀文化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乐;北京猿人环境及其与文化的关系[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杨梅;试论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D];吉林大学;2005年
7 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陆艳伟;中国传统民居外环境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杨智华;论环境景观艺术中的象征性设计[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彭妍玲;试论权力距离对中国国有企业管理者管理行为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可译性及文学翻译中文化损失的补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1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3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