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角度研究《红楼梦》中人名翻译

发布时间:2017-04-27 22:11

  本文关键词: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角度研究《红楼梦》中人名翻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文化交流受到广泛的关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也日渐成为一种潮流。由于人名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之其丰富的内涵意义和交际功能,人名翻译变得极为重要。 众所周知,《红楼梦》中的四百多个人名内涵意义丰富且系统关联,充分体现了中国命名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对《红楼梦》人名翻译的研究有助于提炼出一个实用有效的人名翻译策略。 虽然已有很多学者对《红楼梦》的人名翻译进行了研究,但他们的研究都是笼统概括的,并未从某一个具体的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大多数研究者首先分析翻译成果,然后才选择一个或多个翻译理论解释其翻译行为。所以其非系统的研究成果都只具有解释功能,并不能直接促成一个适用范围广且行之有效的人名翻译策略的形成,从而也不能指引未来的人名翻译研究。 本文作者依照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翻译步骤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证明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范畴中的人名翻译策略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首先,作者分析了《红楼梦》中人名的隐含意义和交际功能,然后探寻出译者的翻译目的,再研究了译者用以实现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最后对译者的翻译效果进行评析。其研究成果如下 第一,杨宪益戴乃迭采用文书型翻译策略进行人名翻译,保留了中国人名的异域风味,让外国读者体会了中国命名文化的真实特点并欣赏其艺术之美。大卫.霍克斯采用工具型翻译策略翻译人名,使人名译本符合英语国家的命名文化规则以便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人名的内涵意义和交际功能。此外,大卫.霍克斯还采用文书型翻译策略翻译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人名。由于功能派翻译策略主张“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也就是只要译者实现了翻译目的,任何翻译策略都是可行有效的,这大大拓宽了该翻译理论的适用范围。所以,关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人名采用翻译策略不统一的批评可以就此消除因为他们都很好地实现了自己的翻译目的。 第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一个适用于不同翻译环境和不同文本类型的概括实用的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目的而不是原文本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所以,译者在从事翻译活动时应该考虑目的文本的功能,译文读者的期望,经验和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 第三,本文作者遵循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翻译步骤,采用该理论范畴中的翻译策略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人名翻译进行了对比研就并认识到译者们实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出色地完成了人名翻译任务。所以,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功能派翻译理论范畴中的翻译步骤(分析原文人名的内涵意义和交际功能—探索翻译目的—确定翻译策略—进行翻译操作)和翻译策略(文书型翻译策略和工具型翻译策略)在人名翻译过程中是可行有效的,能够指导未来人名翻译并促进人名翻译理论的与时俱进。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阐明了中国人名的特点。第三章谈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各个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思想,为对比分析《红楼梦》的人名翻译提供理论工具。第四章分析了《红楼梦》中的人名的内涵意义和交际功能,依照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翻译步骤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大卫.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证明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范畴中的人名翻译策略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第五章总结了文章的主要成果并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表达了作者希望广大学者不吝赐教的愿望。
【关键词】:《红楼梦》的人名翻译 人名翻译策略 功能派翻译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7
  • Abstract7-11
  • 内容摘要11-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18
  • 1.1 Overview13-15
  • 1.2 Objectiv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15-16
  • 1.3 Methodology of the Thesis16-17
  • 1.4 Outline of the Thesis17-18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8-26
  • 2.1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al Names18-20
  • 2.1.1 As a Sign18-19
  • 2.1.2 As an Image19
  • 2.1.3 Being Context-dependent19-20
  • 2.2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ersonal Names20-26
  • 2.2.1 For Indication21-23
  • 2.2.2 For Irony23-24
  • 2.2.3 For Symbolism24-26
  • Chapter Three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26-46
  • 3.1 Katharina Reiss:Text Types and Translation Criticism26-29
  • 3.1.1 The Standard of Ideal Translation27
  • 3.1.2 Text Types27-28
  • 3.1.3 Translation Methods of Four Text Types28
  • 3.1.4 Translation Criticism28-29
  • 3.2 Hans Vermeer:Skopos Theory29-35
  • 3.2.1 Translation Brief30-32
  • 3.2.2 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32-35
  • 3.3 Justa Holz-Manttari:Translation as Translational Action35-38
  • 3.3.1 Translation as an Action35
  • 3.3.2 Participants in a Translation Action35-38
  • 3.4 Christiane Nord:Loyalty Principle and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38-46
  • 3.4.1 Loyalty Principle39-40
  • 3.4.2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40-46
  • Chapter Four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Name Translation in HL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46-79
  • 4.1 Name System in Hong Lou Meng46-52
  • 4.1.1 Names of People of High Social Status46-49
  • 4.1.2 Names of Maids49-51
  • 4.1.3 Names of Performers51
  • 4.1.4 Names of Monks, Nuns and Immortals51-52
  • 4.2 Skopos of Translation52-55
  • 4.2.1 The Skopos of Translation of Yang & Yang52-54
  • 4.2.2 The Skopos of Translation of David Hawkes54-55
  • 4.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Yang & Yang and David Hawkes55-61
  • 4.3.1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Yang & Yang56-59
  • 4.3.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avid Hawkes59-61
  • 4.4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Name Translation61-79
  • 4.4.1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People of High Social Status62-64
  • 4.4.2 Translation of Names of Maids64-73
  • 4.4.3 Analysis of Name Translation of Performers73-75
  • 4.4.4 Analysis of Name Translation of Monks, Nuns and Immortals75-79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79-82
  • 5.1 Main Findings of the Thesis79-80
  • 5.2 Limitations and Openness of This Thesis80-82
  • References82-85
  • Appendix of Names Used in This Thesis85-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慧莲;;文化翻译的策略及信息的耗散——以《红楼梦》霍译本对人名的处理方式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6期

2 吴丹;;试论《红楼梦》人名的翻译[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庄国卫;;《红楼梦》双关语人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4 文永超;;目的论——西方译论的一朵奇葩[J];英语研究;2011年03期

5 洪涛;从西方文本观念看《红楼梦》的“作者本意”和“跨文化翻译”难题[J];红楼梦学刊;2000年03期

6 洪涛;《红楼梦》英译与东西方文化、语言[J];红楼梦学刊;2001年04期

7 孙辉;王雪君;;从目的论视角看体育新闻英语的翻译(英文)[J];海外英语;2012年04期

8 李涛,肖维青;《红楼梦》人名艺术及英译方法浅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9 郭宇昕;;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J];考试周刊;2009年32期

10 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01期


  本文关键词: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角度研究《红楼梦》中人名翻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1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331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0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