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温家宝古诗文引用交传效果探究: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视角

发布时间:2017-06-19 08:46

  本文关键词:温家宝古诗文引用交传效果探究: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经典诗文名句凝聚着一个古老民族的诗性智慧。言者将其引用在讲话中,可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增强语言感染力。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所引用的古诗和古文,包含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深刻蕴意,这是古诗文引用的魅力所在。如何将这些古诗文的魅力传译出来,使言者听众产生共鸣,现场交传译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记者招待会交传场合下诗文引用的口译研究大多以释意为标准,关注的是诗文内容在译文中的再现是否准确得体。照此标准进行口译,难免遮蔽了诗文形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诗文引用交传效果的实现。 经本研究统计,自2003年至2012年,温家宝在10次记者招待会上引用过48句古诗文,本文从中选取21句作为研究范例,以传译出古诗文魅力为依据,从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视角提出记者招待会上古诗文引用交传效果的评价指标,对这些古诗文的交传译文进行分析,,并对其交传效果进行评价。 本文计五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交传和记者招待会的特点,古诗文分类、语言特征、引用类别和引用功能,综述温家宝记者招待会口译研究和记者招待会上诗文口译研究的现状,指出诗文口译研究的不足。第三章阐述包括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在内的顺应论及其在口译中的应用。第四章从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视角提出记者招待会上古诗文引用交传效果的评价指标,通过对21句古诗文交传译文的分析,评价其交传效果。第五章总结全文。 本研究发现,目前记者招待会上诗文引用的口译研究导向大多存在偏差,导致诗文口译只注重内容而忽略形式;在古诗文引用交传过程中,译者需要做出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在语言顺应中,译文或体现音乐效果,或体现对称美,在语境顺应中,译文要符合引文源语内涵及其上下文、情景和话题、制度和文化、言者和听众双方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本文强调,在口译员培训中,汉语古诗文修养的提高和古诗文笔译训练不容忽视。
【关键词】:古诗文 交传效果 语言顺应 语境顺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2
  • 1.2 Research Objectives, Significance and Methods12-13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3-15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5-27
  • 2.1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nd PC15-17
  • 2.2 CCL Premier Wen Quoted in PC17-23
  • 2.2.1 Categoriz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CL17-19
  • 2.2.2 Categorization of Quotation of CCL19-21
  • 2.2.3 Text Typology and Functions of Quotation of CCL21-23
  • 2.3 Previous Researches on PCI and CCLI23-25
  • 2.3.1 Previous Researches on PCI23-24
  • 2.3.2 Previous Researches on CCLI24-25
  • 2.4 Current Situations and Deficiencies of Researches on CCLI25-27
  • Chapter 3 Adaptation Theory and Interpreting27-39
  • 3.1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27-35
  • 3.1.1 Making Linguistic Choices28-29
  • 3.1.2 Three Language Properties29-31
  • 3.1.3 Four Tasks of Investigation31-35
  • 3.1.3.1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31-33
  • 3.1.3.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33
  • 3.1.3.3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33-34
  • 3.1.3.4 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34-35
  • 3.2 Application of Adaptation Theory in Interpreting35-39
  • Chapter 4 Analysis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of CCL Premier Wen Jiabao Quoted in PC39-68
  • 4.1 Linguistic Adaptation with Focus on Form39-49
  • 4.1.1 Language, Code and Style and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of CCL in Overarching Level39-41
  • 4.1.2 Uniqu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CCL Reflected in Operation Level41-49
  • 4.1.2.1 Choice in Lexical Dimension and Musical effect41-45
  • 4.1.2.2 Choice in Grammatical Dimension and Symmetrical beauty45-49
  • 4.1.3 Assessment o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Effect in Terms of Form49
  • 4.2 Contextual Adaptation with Focus on Content49-63
  • 4.2.1 Adaptation to Linguistic Context50-55
  • 4.2.1.1 Self-reference and CCL Comprehension51-53
  • 4.2.1.2 Outer-reference and Co-text Comprehension53-55
  • 4.2.2 Adaptation to Extra-linguistic Context55-62
  • 4.2.2.1 Formal Setting and Different Topics in Physical World55-57
  • 4.2.2.2 Institutions Obeying and Culture Explanation in Social World ..4857-60
  • 4.2.2.3 Cognitive and Emotive Factors Considered for Resonance in Mental World60-62
  • 4.2.3 Assessment o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Effect in Terms of Content62-63
  • 4.3 Combination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and Contextual Adaptation Based on Translated Versions of CCL63-68
  • Chapter 5 Conclusion68-72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68-69
  • 5.2 Suggestions for Interpreters’Training69-71
  • 5.3 Limitations and Issues Open to Future Research71-72
  • Bibliography72-76
  • Appendix76-77
  • Acknowledgements77-78
  • 个人简历78-79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天乐;;词汇语用充实的顺应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程艳;;综合英语课堂教师反馈用语的语境顺应性[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李颖;;语境顺应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戴丽琼;;语境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阐释[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张从益;;叙述动力视域中交际称谓的动态语境顺应分析[J];外语学刊;2010年03期

6 黄倩;张发祥;;小说中称谓语的语境顺应研究——以《一个女人的史诗》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孙然;;交际语境顺应视野下的商标词陌生化翻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8 杨蒙;;语境顺应与文化翻译[J];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9 郑蕙;廖晶;;语境顺应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马秀兰;;浅谈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翔;;如何激发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2 罗翔;;如何激发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3 陈义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服务意识与行为研究——如何促进学生产生古诗文记忆需要》课题研究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4 ;民族文化,在诗文中传承; 民族精神,在吟诵中弘扬[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5 吕其平;;诵读经典 开发童智——滨海县八滩镇中心幼儿园特色建设工作总结[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6 殷丽芬;;让古诗文教学成为职中语文教学的“特色菜”[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7 朱希祥;;从古诗文看中国蟹文化的含义[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8 黄蓉;;从顺应论看中国宋词《虞美人》译文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9 赵昱昕;王庆楠;;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美德教育[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10 于晓鹏;;春风雅言[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N];新闻出版报;2000年

2 本报通讯员 张化纪;接受经典滋润 成就雅韵人生[N];济宁日报;2011年

3 刘正芬;读书,点染教师儒雅底色[N];泸州日报;2008年

4 翟学选;小学生该背哪些古诗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5 姜伟 史辉;构建书香校园 奠定人文底色[N];盘锦日报;2007年

6 张艳华;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活用古诗文[N];商丘日报;2005年

7 和平区万全道小学校长 王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凝聚校园文化之魂[N];天津教育报;2007年

8 广东肇庆市第十五小学 凌琳;从古诗文中感悟灵性[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金新安 王露;乐清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N];温州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飒;让优秀传统文化“进驻”校园[N];铁岭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邵严毅;蓄意歧义作为言语交际策略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汪承平;文学语篇的语用文体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赵慧;宋代室内意匠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4 叶慧君;汉语词义在线理解的词汇语用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5 延宏;社会文化与语用认知视角下的中国英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申智奇;刻意曲解: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策略[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7 崔凤娟;庭审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顺应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程杰;汉语词汇重复产出过程中的语用调整[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包敏娜;基于蒙古语影视剧语料库的话语标记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艺宣;温家宝古诗文引用交传效果探究: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王平;书面语篇构建中的语境顺应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3 曾庆敏;语言顺应在外交语言中的体现[D];海南大学;2011年

4 王丽静;从语境顺应论视角研究小说《理智与情感》中的人物语言[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夏望秋;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杨小志;社区口译中的语境顺应[D];中南大学;2011年

7 范开芳;电视新闻播报的动态顺应分析[D];南昌大学;2008年

8 陈丽洪;话语的语境顺应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冬玲;语境顺应论视角下中文天气预报中语言模糊现象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黄小松;从语境顺应看《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D];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温家宝古诗文引用交传效果探究:语言顺应和语境顺应视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19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4619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0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