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娱乐性、通俗性与经典的生成——狄更斯小说经典性的别一种重读

发布时间:2017-08-21 07:19

  本文关键词:娱乐性、通俗性与经典的生成——狄更斯小说经典性的别一种重读


  更多相关文章: 狄更斯 娱乐性 通俗性 经典生成 阅读趣味


【摘要】:娱乐性和通俗性不仅是狄更斯小说之经典性的生成方式和途径,其本身也构成经典性成分。大众阅读趣味引导了狄更斯的创作,其小说的娱乐性、通俗性也迎合了大众的阅读期待,拥有广泛的读者,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促成了英国小说的空前繁荣。娱乐而有"意味",通俗中传达出的人性之纯真、善良与美融化着现实的冰冷与残酷,呵护了弱者的尊严与期望,这其间蕴含了文学经典的高雅与崇高。对狄更斯小说的经典性作别一种重读,对网络时代的文学创作别有意味。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狄更斯 娱乐性 通俗性 经典生成 阅读趣味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外国文学经典的生成与传播》(10ZD13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经典之为经典的缘由和资质各有差异,不同作家之经典性的生成之路大相径庭,而不同经典在当下的存在状态和境遇也各不相同。考察不同作家之经典性的生成差异,也是研究其创作之成败得失的独特视角。狄更斯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经典作家,然而,成名之初的他近乎今天的网络写手和通俗作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湛妍;;论《金碗》中梅吉的成长与蜕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聂强;;浪漫现实主义中的仁爱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3 廖利萍;;老舍和狄更斯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周雨;;“小”中见“大”——浅析狄更斯奇想短篇小说《信号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赵胜杰;张金霞;;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麦琪在父权社会的悲剧命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6 伍婧;;《匹克威克外传》之成人童话的文学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7 谢冰;;浅析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思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8 蒋晶;刘军艳;;论《间谍》中的道德内涵[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吴琴华;;德拉诺船长的“面纱”——解读《贝尼托·切雷诺》中的后殖民话语[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燕艳;;浅谈冰心与狄更斯创作中的儿童形象[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亮;流亡的诗学[D];浙江大学;2011年

5 庞荣华;毛姆异域游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孟祥春;利维斯文学批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7 金铖;构筑想象的城堡[D];吉林大学;2012年

8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黄晓燕;华莱士·史蒂文斯诗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会平;《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女性伦理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付一春;狄更斯与英国流浪汉小说传统[D];湘潭大学;2010年

3 李红;试论查尔斯·狄更斯小说情节中的巧合[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发超;论奥斯丁小说中的交往习俗[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帝国话语[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静;奥斯丁小说的政治和道德倾向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孔瑞;小说《雾都孤儿》中前景化特征的文体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叶艳兰;论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对“完整的人”的探求[D];吉林大学;2011年

9 付东博;不同的追求,,相似的结局[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崔洁莹;论伍尔夫小说中的沟通[D];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锋;;“云霄上的浪漫主义”——潘军访谈录[J];长城;2003年02期

2 邵子华;;论小说的生命叙事[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叶美芬;;文体的意识形态——对当代长篇小说文体问题的一种研究[J];浙江学刊;2007年05期

4 张丽军;;斑斓的2010秋季文学天空[J];当代小说;2010年12期

5 沃尔夫冈·凯瑟 ,白钢 ,林青;谁是小说叙事人?[J];小说评论;1988年02期

6 黄昌林;小说叙事:规定性与随机性[J];当代文坛;1992年05期

7 魏冬峰 ,刘勇;看《人民文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6期

8 魏冬峰;刘勇;;看《人民文学》[J];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06期

9 马亭亭;;小说叙事的创新实验——析伍尔夫《达洛维太太》的聚焦方式[J];理论学刊;2005年12期

10 王青;;性别与叙事——凌叔华小说创作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炎秋;;诗歌叙事与小说叙事(提纲)[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绍信;;阿成小说叙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3 陈思和;;寻求岩层地下的精神力量——读罗伟章的几部小说有感[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周冰心;;边际与突围——一个正在崛起的文学“代内单元”现象研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韦华;;元小说叙事——解读纳博科夫的一个视角[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斯炎伟;;从“重意义的故事”到“重意味的形式”——论新时期以来小说的叙事革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9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10 李洲良;;春秋笔法与中国小说叙事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国;异军突起的临沧小说[N];云南日报;2010年

2 卿建英;构建小说的理论形态[N];文艺报;2011年

3 比目鱼;像智者一样思考,像顽童一样写作[N];东方早报;2011年

4 ;“思想与风格”[N];吉林日报;2011年

5 秦晋;构筑灵魂的场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周熠;小说叙事魅力的新体验[N];中国邮政报;2004年

7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书写当下比书写历史更有力[N];深圳商报;2010年

8 ;创作的意蕴与转换[N];文艺报;2011年

9 吴安民;《两河》:边缘叙事的地域文本[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庐马;笑的力量[N];文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云波;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2 冯鸽;晚清非写实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周春玲;九十年代文学与当代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荆亚平;立于人类精神深层的缪斯之舞[D];浙江大学;2005年

5 余新明;《呐喊》《彷徨》的空间叙事[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益;马丁·瓦尔泽小说《迸涌的流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朱桃香;叙事理论视野中的迷宫文本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吴玉琴;布和德力格尔的长篇小说《青青的群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王力;农民叙事的双重幻像[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包英华;蒙古族现代小说社会性别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烨琳;时间之流与生命之舟[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崔文苑;“十七年”小说中的女性身体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尹永华;小说叙事与舞台交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薛岩;安妮塔·德赛小说中的历史叙事[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海;东干小说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变异[D];兰州大学;2010年

6 彭祖鸿;暗夜里的独呓[D];暨南大学;2010年

7 牟安娜;“真相”与“跨界”[D];西北大学;2010年

8 丁乐慢;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毅;《晏子春秋》与史、子诸书之比较[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10 万克领;论小说叙事的叙述主体[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11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11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e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