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行健戏剧艺术的借鉴与创新——《车站》和《等待戈多》戏剧手段之比较
本文关键词:论高行健戏剧艺术的借鉴与创新——《车站》和《等待戈多》戏剧手段之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等待戈多》 《车站》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技法 中国传统表演艺术手段
【摘要】:《车站》借鉴了《等待戈多》的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技法,如象征、荒诞、艺术的抽象等手段,并结合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在剧场性、假定性和叙事性方面进行了创新,具体手段有多声部、叙事角度的转换、时空自由、音响的特殊处理和小剧场的使用,体现出对中国传统表演艺术手段的回归。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等待戈多》 《车站》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技法 中国传统表演艺术手段
【分类号】:I106.3
【正文快照】: 《等待戈多》(1952)是爱尔兰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而《车站》(1983)是成为法籍华人作家之前的中国作家高行健的一部剧作。两位作家分别为1969年和200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前者以“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精神贫困中得到振奋”1,而后者以“其作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艺文,高波;浅说新时期小说的发展脉络[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邓黎;;试论西方戏剧中的叙述性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3 孙连五;;解构幕后的真相——释读《莽林丛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 陈艳萍;;从《对话与反诘》看禅宗对高行健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5 罗晓静;;“个人”文学的典型文本——论“五四”日记体小说的叙述方式[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6 罗长青;;从就业制度的角度解读《绝对信号》[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7 史小华;;挥之不去的感伤——论井伏淩二早期文学的感伤气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8 张小平;;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先锋戏剧的艺术特征[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王景丹;试论张洁初期作品中的叙述语言[J];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10 刘琦;;观众:交流的彼岸——简析高行健探索剧中的“观演关系”[J];沧桑;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汇;现代性视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克芸;“变形”抑或“被解除变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何明燕;七宝楼台的光华[D];浙江大学;2012年
7 郝敬波;论新时期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龙慧萍;当代文学中的反乌托邦寓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吴保和;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论[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10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毓容;《围城》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陶也;赖声川相声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丽娟;“三要素”理论视域下中国短篇小说的转变形态[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广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D];河南大学;2011年
6 龙珊珊;作为“内容”的语言[D];南京大学;2011年
7 王志杰;帕慕克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曾令佳;乡村精英视角下的城乡叙事[D];暨南大学;2011年
9 胡小凤;论也斯小说香港流行文化的叙事[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马连花;困境与突围[D];暨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佘艺玲;;不和谐中的和谐——论《等待戈多》的荒诞美学色彩[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程郁;;存在即无——关于《等待戈多》中“无”的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7年04期
3 杨俊霞;;写实的消解与荒诞的建构——论《等待戈多》中的种种不确定对理性的否定之否定[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刘榴;;《等待戈多》的异化主题[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5 李伟f ;循环:《等待戈多》的结构特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6 马廷新;;《等待戈多》的经典“等待”重读[J];芒种;2013年20期
7 景晓莺;;相似和对立:《车站》与《等待戈多》主题之比较[J];语文学刊;2006年19期
8 余超;;《等待戈多》的修辞分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3期
9 魏宏星;;《等待戈多》的象征研究[J];文教资料;2008年28期
10 罗文凤;;《等待戈多》:触动心弦的音[J];青年文学家;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林丽;;《等待戈多》与《车站》中分裂的自我与生存之荒(英文)[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余超;;《等待戈多》所体现的广义修辞学原理[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李轻松;;所以,,我还在这儿[A];李轻松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丁立群;;从《等待戈多》看塞缪尔·贝克特的伦理关怀[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奇;闲聊《等待戈多》[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杨光;观众等待着“戈多”[N];光明日报;2004年
3 丁丽洁;以“荒谬”挑战“荒谬”[N];四川日报;2006年
4 郭 勇;爱尔兰“风笛”吹进京城[N];中国艺术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莉;《等待戈多》中的支离破碎[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金英;相同的等待,不同的结果[D];延边大学;2008年
3 刘海杰;《等待戈多》中的不确定性[D];中南大学;2011年
4 鲁易;《等待戈多》与中国戏剧之剧场身体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12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712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