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英雄—布莱希特〈伽利略传〉中伽利略的矛盾性格分析
本文关键词:悲剧英雄—布莱希特〈伽利略传〉中伽利略的矛盾性格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叙事剧 陌生化 社会关系 异化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摘要】:《伽利略传》是剧作家布莱希特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它的内容基于16至17世纪重要的科学家伽利莱·伽利略的生平。布莱希特塑造了一个伟大而又充满矛盾的悲剧英雄。 在剧作中展现了历史人物伽利略一生的若干片段,从中人们可以看到关于伽利略性格上根本性的矛盾冲突的形象生动的描绘,这种矛盾也存在于历史上的伽利略身上。一方而他积极地推动科学进步,与落后宗教势力作斗争,另一方面他又由于害怕刑罚而放弃了真理,成为科学的叛徒和布莱希特所说的社会的罪人。他这样矛盾的性格由多种因素造成,因此本文试图从不同的视角来剖析伽利略的性格。 本文由探讨文学形象伽利略相对于历史人物伽利略的角色升华延伸开去,在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该剧。 本文在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理论的语境下探讨戏剧中角色复杂多面的性格,该理论要求观众对舞台上发生的剧情以陌生化的方式批判性地反思,同时考虑到在当前社会政治的语境下的个人的人生轨迹,对戏剧进行深入思考。在《伽利略传》中通过陌生化的情节与复杂多面的和自我批判的角色来实现叙事剧理论的观念。 本文同时考察了《伽利略传》的创作过程,可以看出,该剧并非一蹴而就写成,而是作者经过数十载增删批阅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各个版本之问细微的差别来一窥作者的创作意图。在改写的过程中,布莱希特与时俱进地添加了新的元索,由此展现了伽利略是如何一步步地从一个战斗的英雄堕落为社会的罪人。从中看出,布莱希特在剧作改写过程中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同时还可以进·步地挖掘伽利略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亦即1600年左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与布莱希特所生活的欧洲20世纪特别是二战时代的历史之间特定的联系。这也证明了布莱希特的戏剧创作与他的政治相关的戏剧理论是紧密联系的伽利略矛盾的人格以及借古讽今的历史元素也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进行深层次地归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布莱希特文学创作的意识形态出发点。该理论认为人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作为商品交换的劳动形成价值。主角伽利略就处于两大难以调和的矛盾之中:一是个人生活享乐和科学理想追求的矛盾,二是个人愿望和社会期望的矛盾。他无法达到人类的自我实现,因而导致了人性的异化。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体现于伽利略与众多戏剧形象的相互作用:亲密友好的师生反目决裂、相依为命的父女成为监视者和被监视者、来自教会的朋友成为迫害与刑法的执行者。人类被异化为背离自身、仅仅为了生存而存在的工具。 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种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伽利略矛盾的人格和悲剧的命运,布莱希特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角色中寄予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念。在论文中将详细展示其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工具实现了世界观的意义。
【关键词】:叙事剧 陌生化 社会关系 异化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16.073
【目录】:
- 致谢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1
- 1. Einleitung11-18
- 1.1. Vorsteliung des Themas11-12
- 1.2. Methodische Ansatze12-14
- 1.3. Forschungsbericht14-15
- 1.4. Vorstellung des Aufbaus der Arbeit15-18
- 2. Theoretische llberlegungen18-38
- 2.1. Bedeutung von Brechts Theatertheorie fur dieInterpretation des Stiicks18-29
- 2.2. Vergleich der drei Fassungen des,,Lebens des Galilei“ imHinblick auf den Protagonisten29-38
- 3. Analyse des Dramas38-53
- 3.1. Der historische Galilei38-40
- 3.2. Die Figur Galileis im Drama40-53
- 4. Griinde des Widerspruchs in der Biographic derHaiiptfigiir53-70
- 4.1. Der historische Galilei: geselischaftliche unci historischeGriinde seines widerspriichlichen Verhaltens53-58
- 4.2. Die Figur Galileis im Drama58-63
- 4.3. Der Widerspruch im Licht der marxistischen Theorie63-70
- 5. Schlussbetrachtung70-73
- Literaturverzeichnis73-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茂平;布莱希特与墨子[J];读书;1994年03期
2 宫宝荣;布莱希特与法国当代戏剧[J];戏剧艺术;1997年02期
3 唐晓白;布莱希特的选择[J];大舞台;1997年05期
4 刘佳;;布莱希特与中国戏曲[J];上海戏剧;2009年04期
5 瓦尔特·本雅明;王立秋;;布莱希特诗歌评注[J];上海文化;2011年04期
6 今良;;布莱希特的生平、创作和戏剧理论[J];戏剧文学;1979年04期
7 余匡复;布莱希特的“episches Theater”是“史诗剧”吗?[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8 颜海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维过程——简析布莱希特的“离间理论”和中国京剧[J];戏剧艺术;1987年04期
9 比娅·克莱伯;郑国良;;布莱希特对《四川好人》的舞台处理[J];戏剧艺术;1990年03期
10 刘Q_;;“一片活报剧”与布莱希特——赴德考察随笔之四[J];集团经济研究;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思;;布莱希特戏剧诗学在中国的接受与误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淑华;;先锋戏剧“热”后的“冷”思考[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夏波;;戏剧不是什么和是什么——来自98国际戏剧邀请展演的报告[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梁伯龙;;试论新时期的戏剧表演艺术[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5 吴双;;中国戏曲在西方的传播及西方戏剧对中国戏曲的影响[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王凤才;;近年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7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孙建秋;;论九十年代英国小剧场的生命力[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9 单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关于建筑地区性研究的几点再思考[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彭晓辉;;从赫氏性学研究所到黑氏互联网性学资料库[A];湘鄂赣首届性与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宪;永远的布莱希特[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徐淼;中西商界的“手足情深”[N];中国贸易报;2010年
3 傅烨珉;阿尔布莱希特兄弟:发家“穷人店”[N];上海金融报;2007年
4 陶子;《巴黎公社的日子》在五月[N];文艺报;2004年
5 张黎;布莱希特与庄子[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本刊记者 韩谨;阿尔布莱希特兄弟:“穷人店”背后的大富豪[N];证券日报;2005年
7 陶子;布莱希特与《巴黎公社的日子》[N];北京日报;2004年
8 撰稿 陶灼;简单即真理[N];民营经济报;2006年
9 张黎;展示艺术创新者的风采[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李昕;外国人特崇拜京戏[N];人民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卢炜;从辩证到综合[D];苏州大学;2006年
3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5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6 李时学;20世纪西方左翼戏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8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黄厚石;事实与价值[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10 何宇宏;曹禺戏剧文体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t,
本文编号:9017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01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