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创作论文 >

《月亮与六便士》的现代主义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5 04:17

  本文关键词:《月亮与六便士》的现代主义特征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主义特征 自由 非理性 理想


【摘要】: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是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的文学巨匠之一。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六十年,一生著作颇丰,除了诗歌之外,,他对文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的主人公是以法国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塑造的人物。小说问世以后,以思想深刻,情节入胜而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奠定了毛姆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生动地叙述了整个故事,充分地描述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小说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入探索。他认为现代人的人性被压抑,现代人失去原有的勇气、想象力以及非常宝贵的创造精神。此外,他还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艺术家与现实社会的矛盾等发人深省的问题,将西方社会的精神风貌和西方人日益严重的精神危机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国内外对毛姆的研究很多,主要集中在其作品思想内容、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范围内,而对其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特征则很少涉及。为了弥补这方面研究的不足,本文试图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基础,分析《月亮与六便士》的现代主义特征,从现代主义特征的成因、现代主义意识、现代主义主题、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四方面对这部长篇小说做一番系统的阐述与探讨,具体阐释了毛姆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以更全面的眼光解读《月亮与六便士》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为进一步理解毛姆小说及其艺术成就提供了新视角。 本文由三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和结论。 导论部分概述毛姆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国内外对毛姆作品的研究状况。 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阐释毛姆现代主义特征形成的原因。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时代因素和毛姆的自身经历。时代因素包括空前发达的工业物质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以及英国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这四个方面的时代因素是毛姆现代主义特征形成的客观前提。毛姆的童年创伤,学医经历,丰富的游历经历以及自身的个性气质构成其作品现代主义特征的主观因素。 第二章着重分析作品所体现的现代主义意识。它的现代主义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死亡意识和虚无思想。死亡意识将主人公从空虚的生活中唤醒,使他领悟到功利性世俗生活的各种弊端、人性的虚伪和社会的阴暗面。在对死亡意识的不断反思中,他进行了尖锐的自我批判,决心不再为安逸的世俗生活所拖累并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小说中的虚无思想主要表现为主人公的孤独意识和痛苦意识。主人公孤寂的内心无人能懂,他好像误入到这个世界的陌生来客,与周围的世界充满了隔阂感。此外,主人公对世俗社会的反感、远离现实社会的强烈愿望和主人公与环境的敌对关系也体现了强烈的虚无色彩。 第三章侧重阐述作品中的现代主义主题:自由之路,非理性意识,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一直生活在理性节奏中多年的主人公终于无法忍受平静得如一潭死水的生活,于是他勇敢地选择离开世俗社会去寻求一种内在的自由。他把艺术作为实现心灵自由与解放的唯一途径。他身体中的非理性意识占了上风,带着他走向了疯狂的艺术探索之旅。当绘画理想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时,他毫不犹豫地摒弃了这一切,彻底地摆脱一切束缚,完全为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追求而生活,最终获得了自由。 第四章主要探讨毛姆在小说中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毛姆的创作手法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值形形色色现代主义作品大量涌现和现代主义思潮迅速崛起之时。常年累月地熏陶浸染于现代主义思想的氛围之中,毛姆在艺术创作中无形受到现代主义深刻的影响。本章试图从《月亮与六便士》的叙述方法、情节因素、人物形象三方面出发,努力探寻其中具有现代意味的艺术创作手法,以加深对小说现代主义特征的理解。在叙述方法上,本章主要从叙述人、叙述视觉角和叙述语调三方面阐述其中的现代主义特征。在情节因素方面,本章主要从小说情节的观念性、不确定性和拼贴式结构的运用三方面探讨其中的现代主义特征。在人物形象方面,本章主要分析小说人物的抽象性、模糊性的特征。 结论部分综述全文,总结《月亮与六便士》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不仅为当时迷茫中的年轻人指明了方向,还帮助苦苦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中的人们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不同时代的读者对自身的反思,从而努力追求梦想和更美好的生活,所以这本小说对社会文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现代主义特征 自由 非理性 理想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Introduction10-15
  • Chapter Ⅰ The Formation of Modernist Characteristics15-26
  • 1. The Influence of the Times15-21
  • 2.The Influence of Maugham’s Personal Experience21-26
  • Chapter Ⅱ The Modernist Consciousness26-39
  • 1. The Consciousness of Death26-31
  • 2. The Thought of Nihilism31-39
  • Chapter Ⅲ The Modernist Theme39-54
  • 1. The Way to Freedom39-44
  • 2. The Consciousness of Irrationality44-48
  • 3. The Conflict between Ideality and Reality48-54
  • Chapter Ⅳ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ist Techniques54-67
  • 1. The Unique Narrative Methods54-62
  • 2. The Modernistic Techniques Reflected in Plot62-64
  • 3. The Modernist Techniques Reflected in Character64-67
  • Conclusion67-70
  • Bibliography70-72
  • Acknowledgements72-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73-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全新;自然主义g旧系奈宀式铀搿勖返摹对铝梁土闶俊穂J];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2 苏玲;论毛姆小说的虚无思想[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谷玉;;毛姆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杨嘉乐;;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毛姆叙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李君容;;论毛姆《在中国屏风上》中的官员和平民形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胡水清;;论毛姆“中国情结”的形成[J];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胡蓉;;浅谈毛姆《午餐》中的十种修辞格[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谢亚军;彭威;;画屏上的东方情调——毛姆《在中国屏风上》的“中国形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9 杨锐;;英国作家W·S·毛姆精神探求路上的双重选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胡水清;;毛姆的都市体验与审美现代性[J];肇庆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宏;毛姆——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的作家[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彭懿;到哪儿去买叫毛姆的小仓鼠[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3 赵松;毛姆的炭火[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4 黄夏;毒舌毛姆,人情书写[N];北京日报;2012年

5 秦宏;由Cakes and Ale的译名引起的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保罗·索鲁 周成林 译;旅行者的故事 真实的历史记录[N];文艺报;2013年

7 张锐强;毛姆:苦难的馈赠[N];中国邮政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谢苗枫;大孩子们不爱“毛姆”爱“毛绒”[N];南方日报;2007年

9 雷雨;真实生动的中国文本[N];中华新闻报;2006年

10 顾文豪;“毛”语录[N];中国经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艳花;毛姆与中国[D];复旦大学;2010年

2 梁晴;从毛姆的小说创作看画家高更对其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3 庞荣华;毛姆异域游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威;毛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2 梅玫;毛姆矛盾的中国观[D];安徽大学;2011年

3 徐笑笑;毛姆中国书写的历史文化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哲;毛姆笔下的“非正常人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伊彬;论毛姆的精神世界[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梁仙凤;论毛姆小说的叙事艺术[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林培菊;他者镜像中的自我言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邓惠文;对毛姆《面纱》的生态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云帆;殖民地上的男性气概:对毛姆的东方小说中男性主体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74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xchuangz/974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b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