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梨园春》看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
[Abstract]:Any kind of art is produced, survived and developed in a specific environment. It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its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rama art is no exception. However,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 rapid populariz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global human activities ar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in-depth exchanges and blending, and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which traditional drama depends has been destroyed.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to a serious crisis. Where exactly should traditional drama go? More and more people pay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and more people are looking for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Nowadays, most of the protection work remains at the level of designing the transmission lines and specific measures. But neglected the importance of a suitable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Liyuan Spring" successfully combined traditional art forms with modern media. Making full use of TV and other modern means of communication has created a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enan local opera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traditional operas in the new era by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Li Yuan Spring".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8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桂娟,刘雅鸣;豫剧为何热了民间冷了舞台[J];了望;2000年08期
2 效挺;黄河儿女声声情——记豫剧豫西调传人李树建[J];中国戏剧;1992年07期
3 一峰;豫剧名家牛淑贤记略[J];中国戏剧;2004年02期
4 长江;豫剧童星秦梦瑶的成长故事[J];中华家教;2005年05期
5 李国治;浅谈豫剧的现状与对策[J];东方艺术;2005年12期
6 安葵;;古老的豫剧为什么能充满活力[J];东方艺术;2005年18期
7 王馗;;“讴”的消失在豫剧声腔发展中的意义[J];东方艺术;2005年18期
8 陈国华;;台湾豫剧发展的启示[J];戏剧文学;2007年02期
9 孙景超;;豫剧在台湾[J];寻根;2007年03期
10 兴;豫剧[J];中国戏剧;197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兵娟;;全球化与“地方性知识”的复兴及传播——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的成功原因之探[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文豪;;豫剧文化的生存发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3 谭静波;;雨打梨花片片开——三十年豫剧舞台优秀剧目面面观[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4 梁觉锡;;文化大繁荣,艺术铸品位——浅淡艺术院团的改革与发展之我见[A];文化研究论坛[C];2011年
5 王振国;;郭沫若和豫剧《武则天》[A];“郭沫若在重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6 郑璐;;走近吴凤花[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7 荣蕙荞;荣世生;;声声字字总传情——豫剧唱段《花木兰羞答答施礼拜上》分析[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8 何孝充;王洪应;康式昭;刘乃崇;蒋健兰;马也;李春喜;周传家;周育德;丛兆桓;陈慧敏;路应昆;汪荃珍;黎继德;郭媛媛;李鸣春;;女性悲歌 现代豫剧《香魂女》现场研讨会纪要[A];中国戏剧梅花奖20周年文集[C];2004年
9 谭静波;;戏曲现代戏表演的推陈出新[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吴文瀚;;以科技为依托推进河南戏曲文化发展[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兰春与豫剧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3年
2 新华社记者 王阿敏 单纯刚;小皇后豫剧团缘何唱响全国[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廖奔;虎美玲的豫剧艺术[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记者 董柏生邋谢晓辉 通讯员 许霞;大型现代豫剧《谢延信》精彩亮相[N];焦作日报;2008年
5 本报驻河南记者 陈关超 实习记者 张莹 肖娴;用精品剧目赢得市场和观众[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季国平;变中奋起,十年磨砺铸辉煌[N];人民日报;2011年
7 董柏生;感动·思动·行动[N];焦作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姚晓刚;寻找豫剧《村官李天成》的生活原型[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9 记者 陈茁;成功塑造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N];河南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李强;“草根剧团”的转型之殇[N];菏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克俭;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2 费泳;戏曲电视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3 陈文革;豫剧唱腔结构动态研究(1900-1960)[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凤;从《梨园春》看豫剧文化生态的培育[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2 王志华;河南卫视《梨园春》的栏目特色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徐岩;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豫剧在兰州存在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胡振邦;豫剧演唱中方言字音问题及咬、吐字特点初探[D];河南大学;2002年
5 梁维佼;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的品牌建构及启示[D];河南大学;2010年
6 刘威;多媒体视域下的戏曲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蒯卫华;河北梆子和豫剧的音乐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秦晓敏;豫剧常派唱腔音色的变化在民族歌剧中的吸收和运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康俊峰;论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展现的中华民族精神[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曹新玲;民国时期开封剧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315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331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