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歌《溜溜山歌》演唱中的“民族性”探析
发布时间:2021-06-22 02:20
中国民歌是人类文化瑰宝,它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其中,四川民歌是中国民歌体系中一朵娇艳的奇葩,它刻录着四川人民的生活点滴,承载着四川人民的情感祈愿。在常年演唱四川民歌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演唱四川民歌的歌者由于缺乏对四川方言、装饰音等四川民族音乐元素的了解,缺乏对四川民歌演唱技巧的掌握,致使其演唱失去了四川民歌本应该具有的民族韵味。足见,四川民歌演唱中的“民族性”研究紧迫且重要。文章以四川民歌《溜溜山歌》为切入点,展开研究。首先,分析《溜溜山歌》中方言、衬词的使用之巧,民族题材的构思之秒;接下来,探究该曲演唱中“气息、共鸣、咬字和音色”的民族性技术要求;最后把《溜溜山歌》的民族演唱技巧揉和到《溜溜山歌》的舞台情感和舞台肢体的民族性再现之中,突出《溜溜山歌》演唱的民族精髓。研究中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分析与四川地域音乐文化和民歌相关的有用资料,推导出《溜溜山歌》的内涵信息;运用音乐分析法,分析《溜溜山歌》创作中的民族特点;运用实践研究法,体验并总结四川民歌《溜溜山歌》演唱中的气息、共鸣的声乐技术技巧;此外,文章采用文艺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方法,再现《溜溜山歌》演唱中的地域...
【文章来源】:济南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2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综述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溜溜山歌》词曲中体现出的“民族性”探析
第一节 《溜溜山歌》中“方言”的地域民族性
第二节 《溜溜山歌》中“衬词”的地域民族性
一、歌曲引子部分“衬词”的民族性表现
二、歌曲结束句“衬词”的民族性表现
第三节 运用“装饰音”手法体现歌曲的民族特性
第二章 借助“声乐技术”表现《溜溜山歌》的民族性
第一节 运用“共鸣技巧”表现歌曲的民族特色
一、歌曲演唱中的“共鸣腔体”之需
二、歌曲演唱中“共鸣技术”的民族化体现
第二节 运用“气息技术”体现歌曲的民族情感
第三节 运用“咬字、吐字”技巧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
一、通过“咬字”技术展现歌曲的民族味道
二、通过“吐字”技术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
第三章 通过“舞台表现”诠释《溜溜山歌》的民族性
第一节 通过“肢体语言”再现歌曲的民族风味
一、运用“手势”动作为演唱增添民族风味
二、辅以“表情、步伐”等动作为演唱增添民族韵味
第二节 借用“情感手段”诠释歌曲的民族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本文编号:3241916
【文章来源】:济南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2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综述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溜溜山歌》词曲中体现出的“民族性”探析
第一节 《溜溜山歌》中“方言”的地域民族性
第二节 《溜溜山歌》中“衬词”的地域民族性
一、歌曲引子部分“衬词”的民族性表现
二、歌曲结束句“衬词”的民族性表现
第三节 运用“装饰音”手法体现歌曲的民族特性
第二章 借助“声乐技术”表现《溜溜山歌》的民族性
第一节 运用“共鸣技巧”表现歌曲的民族特色
一、歌曲演唱中的“共鸣腔体”之需
二、歌曲演唱中“共鸣技术”的民族化体现
第二节 运用“气息技术”体现歌曲的民族情感
第三节 运用“咬字、吐字”技巧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
一、通过“咬字”技术展现歌曲的民族味道
二、通过“吐字”技术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
第三章 通过“舞台表现”诠释《溜溜山歌》的民族性
第一节 通过“肢体语言”再现歌曲的民族风味
一、运用“手势”动作为演唱增添民族风味
二、辅以“表情、步伐”等动作为演唱增添民族韵味
第二节 借用“情感手段”诠释歌曲的民族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本文编号:3241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241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