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音色与语音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民族唱法音色与语音的关系 出处:《中国音乐》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主观听觉上,人们普遍认为民族唱法声音位置靠前,音色比较"明亮";美声唱法声音位置靠后,音色比较暗淡。缘何在相同的发声原理下产生出不同的唱法、声乐流派和体系呢?文章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声乐作为音乐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语言是声乐的基础。民族唱法以汉族语言为基础,汉语语音如元音、辅音在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意大利语音存在不同,本文拟从实验语音学角度出发,运用音乐声学测量手段,通过比较汉语语音和意大利语音在元音、辅音方面的区别,论述汉语语音对民族唱法音色的影响。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基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声乐课堂教学模式新探—歌唱音色频谱分析追踪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YJCZH175
【分类号】:J616.2
【正文快照】: 民族唱法音色与语音的关系众所周知语言是音乐的根本,《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皆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1]这句话说明: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首先有了诗;然后有了歌曲(声乐)、舞蹈和器乐。《尚书》也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玉青;史宝辉;;语音手段对辖域歧义句的歧义分化作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2 明生荣;毕节方言韵母的来源[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1期
3 梁改梅;;析歌唱发声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2年05期
4 谷英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5 向亮;;土家语词汇的方言差异及其理据探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叶川;;《语言学概论》课程教改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3期
7 周骥;陈萍;;普通话学习:重庆方言语音的影响及矫正策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8 石莉;;重庆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的影响[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2期
9 王晓敏;;浅析情境认知影响英语语音的交际功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10 徐红;;对艺术类专业普通话水平测试达标的研究与对策[J];大家;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付莉;;电视新闻播音停顿边界时长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王娜;陈克安;;噪声音色属性的主观评价[A];2009年西安-上海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皖志;陶建华;;基于声韵母基元声学特征的中文TTS系统中音库的量化压缩策略[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邹煜;侯敏;;基于传媒语音语料库的主持人口语语句边界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媛;陕西关中西府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越川;四川西南官话语音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林韶峰;基于超声波的非侵入式压力测量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进安;《韵学集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周雪丰;钢琴音乐的力度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8 孙强;现代汉语多音字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姚骏;《老乞大谚解》朝鲜语语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10 吴芳;粤东闽语-n、-η韵尾的方言地理类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贞彦;山西文水(裴会村)话语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康;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音段发音特征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张瑞珊;东乡语元音声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周东恩;论新时期民族声乐的特征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慧;论尚德义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教学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苗苗;民族声乐演唱在中国音乐剧中运用的思考[D];天津音乐学院;2011年
7 郭晓芳;中国民族声乐的昨天、今天、明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寇利利;陕北民歌演唱方法对当代民族声乐演唱的启示[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9 宋松岩;英语人名音译的优选论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邬丹;王志信民间故事声乐作品研究[D];四川音乐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凤;;论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与融合[J];艺术广角;2007年04期
2 刘莉;;三种唱法之比较研究[J];广播歌选;2007年04期
3 陶健;;论借鉴美声唱法发展现代民族唱法[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4 裴蓓;;西方的美声对民族声乐艺术的影响[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9期
5 但夏;李嵬;;试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联系与区别[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0期
6 张英莉;任广明;;浅谈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J];剧作家;2008年05期
7 倪亚静;;三种唱法异同探微[J];剧影月报;2006年01期
8 马馨萍;;民族与美声在唱法上的几点区别[J];飞天;2011年08期
9 李宗堂;论民族唱法、美声唱法中男高音的共性和特性[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10 ;民族唱法的窍门(一)[J];校园歌声;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华;;“面罩”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2 王建群;王建;高下;沈晓辉;俞晨杰;杨烨;;美声与民族唱法中不同元音嗓音测试分析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3 黄小敏;;谈钢琴教学中对弹奏音色的把握[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4 李军;;浅谈歌唱音色的训练[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5 倪素萍;张建平;颜永红;吕士楠;;语音音色变换的现有技术分析[A];第七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NCMMSC7)论文集[C];2003年
6 聂秀娥;;弘扬音乐文化 服务和谐社会[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庄民权;;声乐训练的民族化问题[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8 周加成;谢志文;;虚拟低音音色与成分的关系[A];泛在信息社会中的声学——中国声学学会2010年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徐娟娟;;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法运用[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10 刘智;吴帆;杨青;;人耳听音能力训练方法的实践与分析[A];2009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洁;“千人一面”辩[N];音乐周报;2003年
2 孙焕英;“青歌大赛”三问[N];北京日报;2006年
3 逍遥;张朵儿:乘着歌声的翅膀[N];青海日报;2006年
4 天水市歌舞团 杨涛;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唱法[N];天水日报;2009年
5 显舟;偶然与必然[N];音乐周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周静 沈仕卫 实习生 季节 王晶 段成柱;贵州最适合用民歌来抒发[N];贵州日报;2008年
7 ;郁钧剑 抑扬顿挫养乐感[N];音乐生活报;2010年
8 记者 谭雅竹;省第二届青歌赛民族唱法决出单项奖[N];云南日报;2007年
9 贺白丹;呼吸就像闻花香 吐字须先练朗诵[N];深圳特区报;2006年
10 韩晓雪;宝剑锋从磨砺出[N];文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2 姜小鹏;论乔治·克拉姆音乐中的音色与织体[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3 郭鸣;约翰·科瑞里亚诺管弦乐写作技术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4 许志斌;武满彻中期作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肖武雄;频谱音乐的组织结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6 朱琳;对珀·纽加德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期“层次化结构”技术的探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7 娄文利;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音乐特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8 梁红旗;索菲亚·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9 金毅妮;18-19世纪管弦乐法素描风格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10 于洋;卡特音乐的时空秩序[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琰;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共融性问题考察与反思[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2 陈芳芳;论美声唱法对民族唱法演唱技巧的影响[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3 刘小艳;歌唱艺术中音色美探析[D];西南大学;2009年
4 张慧勇;“三种唱法”之我见[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5 田洁;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肖萍;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徐硕;红梅盛开 喜获众芳[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胡莎莎;“吴碧霞现象”声乐教学理念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9 盛况;论美声唱法中的声情并茂[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魁丽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及其发展趋势[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18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1318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