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林夕意识流歌词语篇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16:01

  本文关键词:林夕意识流歌词语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香港词人林夕是华语乐坛一位十分杰出的作词人,他创作了大量在两岸三地广为流传的歌词,其中又以意识流风格类的词作最受欢迎。本论文以林夕的意识流化歌词语篇为研究对象,从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分析研究。 本论文绪论部分对意识流的概念进行了回顾,然后综合各方研究成果对意识流语篇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别从文学,语言学等角度对意识流语篇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考察,,特别是对意识流的东方化过程进行了回顾,指出林夕的意识流化歌词是属于东方意识流的分支。第二章通过对语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意识流歌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歌词分类和举例说明、分析。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第三章用语篇衔接理论对歌词进行了分析,包括词汇衔接,指称衔接,特定句型结构衔接,这些衔接方式的使用,不仅表现了意识流中意识的持续变化性,也减弱了意识流的非逻辑性,让意识流化的歌词语言具有了表层的衔接;第四章探讨了意识流歌词是如何获得心理认知连贯的,本章结合认知语言学中的象似性理论、概念隐喻理论以及语言的主观性等深入分析了意识流歌词的连贯性,依赖于意识流的象似性表达,意识流语言的主观性创作,以及概念隐喻在表征整体意识时在语篇中的穿针引线作用,意识流歌词从而实现了其连贯表达。第五章探讨了意识流歌词的流行成因,这其中包括了意识流歌词本身的情感宣泄功能,意识流歌词与菲式唱腔结合后产生的艺术张力,歌词本身内涵超越了一般流行歌词的深度,具有文学性和哲理性。
【关键词】:林夕 意识流歌词 语篇分析 认知语言学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5;J614.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7
  • 1.1 “意识流语篇”的定义8-11
  • 1.1.1 “意识流”的定义与特点8-9
  • 1.1.2 “意识流”中的意识9
  • 1.1.3 意识流语篇的定义9-11
  • 1.2 意识流语篇的研究现状11-15
  • 1.2.1 从文学的角度展开的研究11-13
  • 1.2.2 从语言学的角度展开的研究13-14
  • 1.2.3 林夕的歌词研究综述14-15
  • 1.2.4 研究总结及存在的问题15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及价值15-17
  • 1.3.1 研究内容、方法及语料来源15-16
  • 1.3.2 研究价值16-17
  • 第2章 林夕意识流歌词的界定及分类17-24
  • 2.1 “意识流歌词”的界定17
  • 2.2 林夕意识流歌词分类17-23
  • 2.2.1 情感意识为主导的意识流歌词18-19
  • 2.2.2 描摹感觉、印象的意识流歌词19-20
  • 2.2.3 展现主观想象或联想的意识流歌词20-22
  • 2.2.4 超时空回忆类意识流歌词22-23
  • 2.3 本章总结23-24
  • 第3章 林夕意识流歌词的衔接方式24-42
  • 3.1 词汇衔接24-34
  • 3.1.1 重复关系的词汇衔接24-28
  • 3.1.2 序列关系的词汇衔接28-29
  • 3.1.3 对立关系的词汇衔接29
  • 3.1.4 并列关系的词汇衔接29-34
  • 3.2 特定句式结构的意识衔接34-38
  • 3.2.1 排比式相同句型结构衔接35-37
  • 3.2.2 对偶式相同句型结构衔接37-38
  • 3.3 视角的转换衔接38-41
  • 3.4 本章总结41-42
  • 第4章 林夕意识流歌词语篇的连贯42-61
  • 4.1 概念隐喻促成意识流歌词的连贯42-47
  • 4.1.1 概念隐喻对意识流主题的表征42-43
  • 4.1.2 意识流歌词语篇中的概念隐喻构建43-47
  • 4.2 意识流主观体验性下的心理连贯47-53
  • 4.2.1 “第一人称+能愿动词”主观意识体验性48-51
  • 4.2.2 歌词中叠词的主观意识体验性51-53
  • 4.3 意识流歌词的象似性53-59
  • 4.3.1 实现意识流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象似性53-54
  • 4.3.2 意识的象似性体现54-59
  • 4.4 本章总结59-61
  • 第5章 林夕意识流歌词的流行成因61-65
  • 5.1 意识流歌词的情感张力61-62
  • 5.2 意识流歌词与“菲式唱腔”的结合62-63
  • 5.3 超越流行--意识流歌词的哲学性63
  • 5.4 本章小结63-65
  • 第6章 结语65-66
  • 6.1 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性65
  •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68
  • 致谢68-69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余光中散文的意识流谋篇艺术[J];当代文坛;2003年04期

2 柴磊;刘海燕;;指称词语意义的获得与构建——心理空间视角[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3 冯光武;;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5期

4 杨增宏;;意识流语篇中的复叠现象[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党争胜;马丽萍;;“象似性”理论观照下的文学翻译“语篇形似”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2011年02期

6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7 张炼强;整句与联想的关系再探——兼答赖先刚先生[J];修辞学习;1996年03期

8 刘丹青;;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J];语言研究;1986年01期

9 王昀;;叙事语篇连贯性的象似性视角研究[J];作家;2011年12期

10 沙毓英;;评詹姆士的“意识流”理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本文关键词:林夕意识流歌词语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264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5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