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探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依字行腔”

发布时间:2017-04-23 16:01

  本文关键词:探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依字行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诗的国度”,从第一部传世至今的诗歌总集《诗经》算起,中国的诗歌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国的艺术是一个大系统,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这些因素无疑都影响着中国古诗词风格的塑造。 在古时,诗、乐本为一体,诗是有乐之诗,乐是含诗之歌。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诗、乐相和,携手同行。音乐赋予了诗更多的旋律性和意境的拓展,诗从文字语音、语调、声韵等方面影响着音乐的节奏、旋律的发展。诗与乐在此基础上,共同承继了我国儒家、道家“天人合一”、“和”的哲学思想,折射出古代文人追求淡然恬静、灵逸虚空、孤傲清雅的美学理想。也正是诗与乐的完美结合,造就了中国古诗词歌曲数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它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含蓄的情感内涵、精湛的音乐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民族艺术的精华。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体验到诗人超然于物外的精神气质,融合着汉语言声韵的抑扬顿挫,音乐与诗词的相互渗透,在每一字、每一音中都能找到它们互相依存的关系。 “艺术性”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最为重要的实质内涵,演唱者要想演绎出当中内在的艺术意蕴,使古诗词歌曲重新绽放出艺术的生命,就得在正确理解和感悟歌词内容的基础上,深刻挖掘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融入个人的二度创作,从而做到发于内而形于外,达到内外的和谐与统一。 本文试图通过“依字行腔”为切入点,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点进行诠释,在韵味、咬字、行腔、装饰音的运用、四声字调的变化、发声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实践,获得一些有益的体验与心得,从而使演唱既具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规范,又具有鲜明的个人演唱特色。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 依字行腔 字调 装饰音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6.2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1
  • 第1章 绪论11-14
  •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与成果12-14
  • 第2章 依字行腔14-17
  • 2.1 “依字行腔”的概念14
  • 2.2 依字行腔的衍化过程14-15
  • 2.3 不遵循依字行腔的弊病15-17
  • 第3章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17-20
  • 3.1 情致优的体现17
  • 3.2 意境美的营造17-18
  • 3.3 声律雅的融合18-20
  • 第4章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依字行腔的艺术特点20-33
  • 4.1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主要特点20-24
  • 4.1.1 清晰的吐字20-21
  • 4.1.2 平滑的过腔21
  • 4.1.3 绵韧的气息21-22
  • 4.1.4 清雅的声音22
  • 4.1.5 丰富的润腔22-23
  • 4.1.6 准确的归韵23-24
  • 4.2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依字行腔的重要性24-27
  • 4.2.1 古诗词音韵的实质追求24-26
  • 4.2.2 渲染诗情的有效方式26-27
  • 4.3 依字行腔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特点27-33
  • 4.3.1 四声字调中依字行腔的技巧27-29
  • 4.3.2 依字行腔中装饰音的选择29-30
  • 4.3.3 急缓疏密时依字行腔的处理30-33
  • 第5章 依字行腔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演唱实践33-41
  • 5.1 依字,刻画诗词写意33-35
  • 5.2 行腔,抒发诗词乐韵35-41
  • 结语41-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琳;汉语声韵美探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郭素侠;;应用情景教学对老年护理教学的效果观察[J];大家;2012年05期

3 骆丽霞;;浅析古典诗词声乐作品《长相知》的音韵美[J];大众文艺;2012年24期

4 吉颖颖;;古典诗词的吟诵与吟唱[J];黄河之声;2009年20期

5 杨道麟;;文章作品的声韵美略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02期

6 顾耿中;音乐与诗词[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7 音t

本文编号:322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22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d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