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固美术史研究受梁启超“进化”史观影响辨讹
本文关键词:滕固美术史研究受梁启超“进化”史观影响辨讹
【摘要】:目前学界在讨论民国美术史家滕固的研究观念时,多不加辨析地将梁启超早年提出的"进化"史观作为其基础性理论,这种观点存在以下可商榷之处:其一,就梁启超本人的史学观念而言,虽然早在1902年就曾倡导"进化"说,但他对史学研究是否完全符合生物进化之特征做过界说。二十年后他对这一早期观点又专门做了"适应性"修正。其二,滕固在文章中数次提及梁启超史学思想对他产生过实质性影响,致使有些研究者将滕固的中国美术史"四分法"和"风格发展"理论,都笼统地划归在生物进化论范畴之内,这完全是一种主观臆断。滕固的分期思路亦非"循环论"。其三,针对二者的学术影响关系,我们更应该重视梁启超晚年的文化史学研究思路对滕固1922年之后学术观念转向的重要推动价值。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 梁启超 滕固 进化史观 风格发展 文化史学
【分类号】:J120.9
【正文快照】: 在当前的民国美术史学研究中,滕固(1901—1941)无疑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学者。自2001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纪念滕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现代美术史学报告会”以来的十余年间,学界根据滕固现存学术成果展开了整理工作和持续性研究,不仅出版了沈宁编纂的《滕固艺术文集》一书,更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建明;徐习文;;论滕固构建艺术学科的思想[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陈池瑜;滕固美术史研究方法论之意义[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王洪伟;;滕固绘画史分期思想分析[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乔志强;论梁启超"新史学"对民国时期美术史研究的影响[J];美术观察;2004年07期
5 黄厚明,杭春晓;滕固与中国美术考古学的现代转型[J];美术观察;2005年02期
6 薛永年;滕固与近代美术史学[J];美术研究;2002年01期
7 徐习文;;艺术学研究方法的典范——论滕固艺术学研究方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01期
8 王洪伟;;民国美术史家滕固与梁启超会面时间考及所涉问题讨论[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9 沈玉;试论滕固现代绘画史学中的“德国模式”[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4期
10 沈玉;滕固绘画史学思想探究——对滕固两部绘画史著的考察与比较[J];文艺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俊超;;谈阮大铖的戏曲创作观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2 陈珂;;试论代言体诗歌的产生和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3 袁晓薇;;《终南山》阐释现象与传统诗教观念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李晓黎;;欧阳修咏物诗的艺术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5 相喜伟;张思佳;;论广告意境的审美特性及创设策略[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韩经太;陶文鹏;;中国诗学“意境”阐释的若干问题——与蒋寅先生再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赵黎明;;论废名的生命诗学——以《谈新诗》为例[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8 常新;;感性的生动与理性的超越——李柏的诗歌创作理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陈颖子;王银霞;;“取神似于离合之间”——从诗学角度探析傅雷“神似”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10 韩建立;;唐诗欣赏课的教学原则与方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晓东;明清民居与文人园林中花文化的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毛文琦;中国古代词学范畴举隅[D];复旦大学;2011年
5 刘铭;李开先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张平;雷德侯的中国艺术世界[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8 刘金华;神韵说与纯诗论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王煦;陆象山心学美学智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莲;中国古典美学“境”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谷慧;雍陶及其诗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沈洪良;刘克庄咏物诗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瑞娟;味:作为传统文学阅读理论类型的存在[D];北京大学;2011年
5 黄燕强;先秦文学的诗情与“人文一体”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维;先唐诗歌的议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乔莎;袁易《静春堂诗集》注释及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崔建荣;曹植乐府“乖调”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9 付长玉;魏燮均辽宁景物诗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夏彪;论《二十四诗品》中“雄浑”风格的艺术特征[D];云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池谕;滕固 美术史研究方法论之意义[J];美术;2002年10期
2 乔志强;论梁启超"新史学"对民国时期美术史研究的影响[J];美术观察;2004年07期
3 黄厚明,杭春晓;滕固与中国美术考古学的现代转型[J];美术观察;2005年02期
4 薛永年;滕固与近代美术史学[J];美术研究;2002年01期
5 阮荣春,黄厚明;美术考古学的学术定位和学科建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3年04期
6 沈玉;试论滕固现代绘画史学中的“德国模式”[J];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04期
7 薛永年;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文艺研究;2001年02期
8 沈玉;滕固绘画史学思想探究——对滕固两部绘画史著的考察与比较[J];文艺研究;2004年04期
9 曹意强;欧美艺术史学史与方法论[J];新美术;2001年01期
10 陈平;从传统画史到现代艺术史学的转变──张彦远、郑午昌与滕固的绘画史写作方法之比较[J];新美术;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碧辉;;“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2008年10期
2 连燕堂;梁启超提倡比较文学研究[J];文史杂志;1994年02期
3 杨晓明;梁启超的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03期
4 杨雄琨;;梁启超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事业的发展[J];长白学刊;2008年02期
5 肖凌猛;;丁尼生和梁启超的生死观比较[J];山花;2010年24期
6 许俊莹;;梁启超“趣味说”与“内圣外王”[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金雅;;论梁启超的崇高美理念[J];浙江学刊;2006年03期
8 刘智敏;李明光;;梁启超“趣味说”的心理阐释[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马立鞭;诗的“隔”与“为隔”[J];阅读与写作;1997年09期
10 李兆国;;梁启超的文学翻译理论探析[J];语文学刊;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孝鸿;;滕固的汉代艺术研究——兼谈汉代艺术的外来文化成因[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胡经之;;梁启超的美学贡献[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祁志祥;;梁启超美学:审美至上的“趣味主义”[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4 钱中文;;序二[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5 腾守尧;;序一[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郑玉明;;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体系[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7 赵晓光;;文化多元化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版编辑 中国中外文论学会会长 钱中文 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 聂振斌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主任 金雅;梁启超美学:“艺术化趣味化”[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吴泽泉;从“天下”到“全球”[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李长安;近现代名人书画稳定升值的新热门[N];中国艺术报;2007年
4 金雅;促进“人生艺术化”[N];文艺报;2007年
5 张志忠;文学要有所承担[N];人民日报;2003年
6 程玉梅;文学研究中的青年学者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荣轩;北京荣宝佳作迎春[N];中国商报;2008年
8 刘东方;文学的位置在哪里[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樊星;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评论[N];中国艺术报;2001年
10 伍安民;《20世纪中国翻译史》启示录[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2 张乃禹;中韩小说现代化转型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3 史爱兵;20世纪:学人与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5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双娟;论多元系统理论观照下的清末民初小说翻译[D];河南大学;2008年
2 王芳琳;意识形态对中国翻译文学选材得影响(1898-1937)[D];重庆大学;2007年
3 何春燕;从操纵论的角度看林纾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郑英丹;中韩启蒙小说中的女权意识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张国庆;论文学趣味[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黄贵;从多元系统理论看文学翻译中意识形态话语[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王嘉慧;金东仁和滕固的唯美主义倾向作品比较[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63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63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