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林黛玉诗词意象的再现

发布时间:2017-10-19 22:05

  本文关键词:《红楼梦》两英译本中林黛玉诗词意象的再现


  更多相关文章: 林黛玉诗词 意象 意象再现 格式塔意象


【摘要】: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的诗词是小说诗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人物鲜明的特色。她的诗词中有着大量鲜明的带有人物特色的意象。这些意象的再现在其诗歌翻译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意象作为诗歌的灵魂,诗词意象的翻译是诗歌翻译能否成功的关键。姜秋霞提出的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认为格式塔意象是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上的意象,是普遍存在于文学文本中的一种特质,成功的文学翻译在于成功的格式塔意象再造。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层出不穷的意象,而由于汉语侧重于意合,诗歌中意象的组合又是十分灵活的,这些意象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能够表达诗人情感意旨的整体。成功的诗歌翻译离不开成功的意象再造,更离不开成功的格式塔意象再造。本文作者基于古典诗歌理论和格式塔意象再现理论,从微观的个体意象的翻译和宏观的格式塔意象的再现两个方面对比了杨宪益和霍克斯在意象再现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并探究了他们对于格式塔意象的再现。 根据古典诗歌理论,汉语古诗词中的意象基于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本文作者首先根据诗人选取和安排意象的方式将具体意象分为五大类(即描述意象,比喻意象,象征意象,通感意象和抽象意象),并分别对比研究了杨宪益和霍克斯在两个英译本中对于林黛玉诗词中五种不同具体意象所采取的翻译策略。通过译本的对比分析发现,虽然两译者通过不同的策略再现了原诗的具体意象,且总体上均更多地采用了直译策略,但相比而言,杨宪益更侧重于保留原语文化而运用了直译。对于译入语读者可理解的具体意象,霍克斯同样也采用了直译,但对于译入语读者有理解困难或与译入语文化不同的的具体意象,他更多地采用了意译或替代策略。通过对两译本中具体意象的再现分析发现,两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是由他们各自不同的侧重点而造成的。 在通过对比两译者对于具体意象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的基础上,作者基于格式塔意象理论,分析了杨宪益和霍克斯对于林黛玉诗歌总体意象,即格式塔意象的再现。在格式塔意象再造方面,两译本相比,杨宪益更完整地实现了译文中格式塔意象的再现,更好的体现了原诗中的格式塔质并且让译文读者更好的体验了原诗中的美感体验。 两种译本的对比再次证明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中,原诗的格式塔意象的再现比各个语言成分的再现更重要,正所谓“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尤其是整体之意象。基于意象的诗歌翻译,个体意象要与其存在的上下文保持和谐。整体建构在个体上,个体从整体中实现意义。个体的和谐组织影响整体表现力,但最重要的是,整体意象——格式塔意象决定着个体的取舍,译者应给予整体绝对的优先权。
【关键词】:林黛玉诗词 意象 意象再现 格式塔意象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5
  • 1.1 Background9-11
  • 1.2 Significance11
  • 1.3 Methodology11-13
  • 1.3.1 Research questions11-12
  • 1.3.2 Material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12-13
  • 1.4 Layout of the present study13-15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5-19
  • 2.1 Previous studies abroad15
  • 2.2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15-19
  • Chapter Three Theories of Image19-27
  • 3.1 Definitions of Image19-21
  • 3.2 Classification of imagery21-24
  • 3.2.1 Images grouped by the sense21-22
  • 3.2.2 Images grouped by the poet’s intent22-24
  • 3.3 Image in the gestalt sense24-25
  • 3.4 Gestalt qualities of image-G25
  • 3.5 Summary25-27
  • Chapter Four The Reproduction of Individual Images27-45
  • 4.1 Descriptive image29-32
  • 4.1.1 Descriptive images in the original poems29-30
  • 4.1.2 The reproduction of descriptive images30-32
  • 4.2.Rhetorical image32-35
  • 4.2.1 Rhetorical images in the original poems32
  • 4.2.2 The reproduction of rhetorical images32-35
  • 4.3 Symbolic image35-37
  • 4.3.1 Symbolic images in the original poems35
  • 4.3.2 The reproduction of symbolic images35-37
  • 4.4 Synaesthetic image37-38
  • 4.4.1 Synaesthetic images in the original poems37
  • 4.4.2 The reproduction of synaesthetic images37-38
  • 4.5 Abstract image38-39
  • 4.5.1 Abstract images in the original poems38-39
  • 4.5.2 The reproduction of abstract images39
  • 4.6 The overall trend and the reasons behind the translation39-42
  • 4.7 Problems in individual image translation42
  • 4.8 Summary42-45
  • Chapter Five The Actualization of Image-G45-55
  • 5.1 Image-G and the aesthetic effect of harmony45-50
  • 5.2 Gestalt qualities and individual items50-55
  • 5.2.1 Gestalt experience50-52
  • 5.2.2 The whole and the parts52-55
  • Chapter Six Conclusion55-59
  • 6.1 Main Findings55-57
  • 6.2 Implications57-58
  • 6.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studies58-59
  • Appendix59-61
  • Appendix I:The list of Lin Daiyu’s poem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59-61
  • Reference61-65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5-67
  • Acknowledgements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世儒;试析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红楼梦》中的几首诗[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2 黄德先;诗词中地名意象的英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李端严;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红楼梦》技巧赏析[J];外语教学;1988年03期

4 闫敏敏;二十年来的《红楼梦》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2005年04期

5 赵建忠;《红楼梦》在国外传播的跨文化翻译问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6 陈可培;译者的文化意识与译作的再生——论David Hawkes译《红楼梦》的一组诗[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钟书能,欧卫华;《红楼梦》诗词中文化信息的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4期

8 张培基;略论《红楼梦》新英译的习语处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0年01期

9 郑恩岳;谈谈《红楼梦》诗词英译的人称角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3年05期

10 刘灵巧;《好了歌注》两译文对比评析——兼谈译者的主体性[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娜;《红楼梦》诗词英译文的元功能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朱慧芬;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红楼梦》诗歌英译的对比分析[D];浙江大学;2007年

3 秦希仁;林黛玉诗词两译本的比较研究—移情视角[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63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63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f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