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与开放的文本
本文关键词:互文性与开放的文本
【摘要】:网络超文本正逐渐成为具有支配性地位的阅读和写作方式,其根基是互文性理论。超文本是互文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互文性则是超文本最基本的内在特征。互文性理论蕴含的"主体的消散"以及超文本"去中心"的网络结构在当代艺术生产中已经充分展现。需要注意的是,将互文性仅在文本层面理解是不够的,文学面对的应该是整个世界。
【作者单位】: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超文本 互文性 主体的消散 去中心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近百年来,美学和文艺学领域,思潮迭起,流派纷呈。形形色色艺术理论及文化话语彼此砥砺,交相阐发,在一个无边无际的“互文性耗散结构”之域,源远流长的审美精神,霏霏漠漠,弥散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守正与创新的诗性智慧,在繁华世相的光影流转之间若隐若现。尤其是数字技术诞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永华;"互文性"理论涵盖的文学基础理论问题[J];理论与创作;2005年02期
2 辛斌;;互文性:非稳定意义和稳定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张美丽;;浅谈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4 王维;;互文性视野关照下的古典诗歌翻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12期
5 李小坤;庞继贤;;互文性:缘起、本质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张聪沛;;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J];文教资料;2010年06期
7 申顺典;文本符号与意义的追寻——对互文性理论的再解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欧阳东峰;;作品的记忆 学识的游戏——互文性理论略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9 李妙晴;;从批评话语分析看《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中的互文性[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02期
10 温彤;;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批评研究[J];作家;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江慧敏;京华旧事,,译坛烟云[D];南开大学;2012年
2 孙秀丽;克里斯蒂娃解析符号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绍静;从文本到超文本[D];山东大学;2005年
3 严斌;从互文性视角看译者角色[D];湘潭大学;2006年
4 邓军;热奈特互文性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马秋利;译者主体的互文性视角[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晶晶;后现代视域中的互文性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7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8 赵渭绒;因陀罗之网:互文性与文学空间[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樊文岑;后现代主义视野下互文性理论的演进[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蔡亚洲;从互文性理论析加里·斯奈德英译寒山诗[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648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064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