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景尧先生与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本文关键词:孙景尧先生与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 出处:《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将孙景尧先生置于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复兴与发展的脉络之中来论述他的地位与贡献,指出他是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之最重要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并分述其之所以能够在新时期之初脱颖而出的诸重原因,并进一步梳理了其主要学术贡献。斯人已去,后辈当自强,把前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
[Abstract]:This will be Mr. Sun Jingyao in the new period of re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hinese to discuss his status and contribution, pointed out that he is one of the new period China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pioneer and founder, and the reason can be the important reason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period to stand out, and further reviews the main academic contributions. The man has to do, when the predecessors started self-improvement, carry forward.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一、新时期中国比较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比较文学在新时期之初才开始脱离蛰伏状态,踏上重新复苏之途。迄今为止,它的复兴历程也不过30余年。应该说,它已取得巨大的成功:特别是1997年国务院和教育部联合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8年教育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孙景尧;夏洁;;论伊安的口头文学表演实质和柏拉图的误断[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孙景尧;;对美国比较文学独立学科性质一种新说的质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李平;程培英;;探寻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学理依据——试论孙景尧比较文学学科方法论思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孙景尧;对比较文学始于十九世纪的质疑[J];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04期
5 孙景尧;;为“中国学派”一辩[J];文学评论;1991年02期
6 孙景尧;文学与副文学研究探——以中美“说书”的比较研究为例[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孙景尧;张俊萍;;“垂死”之由、“新生”之路——评斯皮瓦克的《学科之死》[J];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03期
8 高旭东;;对孙景尧先生几个学术片段的追思[J];中国比较文学;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宗福;;论杜甫诗歌的生态美学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赵小琪;;比较文学的主体间性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吴家荣;;比较文学教学的四个关键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董晓慧;;平行研究面面观——以堂吉诃德形象为例谈平行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5 刘金芳;;对“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方法的质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杨乃乔;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方汉文;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体系建构[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8 范勇;;试论译介中的“误读”现象及其价值[J];长城;2009年12期
9 章亚琼;;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1期
10 李慧君;;试析全球化中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艳花;毛姆与中国[D];复旦大学;2010年
4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全慧华;《土地》的审美文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6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铁生;政治文化与文学意识形态功能的意蕴交映[D];吉林大学;2012年
8 金昌镐;苦难的岁月 互补的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杜平;英国文学的异国情调和东方形象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杨晓利;鲁滨逊故事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会;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静;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口头程式”现象浅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琦;Spring Moon译本《春月》中的中国形象的再现[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赖奇志;论《红楼梦》对格非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琦;《天路历程》与《西游记》的宗教元素比较研究[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10 王俊逸;面对“技术”的先锋写作[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象愚;比较文学方法论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2 张隆溪;;钱锺书谈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J];读书;1981年10期
3 贾植芳;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4 孙景尧;关于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思考——《管锥编》《攻玉集》读后偶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5 孙景尧;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小议“X 与 Y”比较文学模式[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1年03期
6 孙景尧;;对美国比较文学独立学科性质一种新说的质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孙景尧;对比较文学始于十九世纪的质疑[J];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04期
8 孙景尧;关于比较文学研究可比性问题的刍议[J];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04期
9 曹顺庆;王蕾;;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三十年[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1期
10 曹顺庆;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J];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德发;张铁夫;;比较文学:向死而生——读胡良桂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3期
2 梁丹丹;;全球化时代海峡两岸比较文学的对话——“2007年复旦—辅仁比较文学博士论文学术交流论坛”综述[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2期
3 曹顺庆;;主持人语[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年01期
4 湘文;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在湖南张家界召开[J];中国比较文学;1994年01期
5 夏丽华;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市举行[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4期
6 孟庆枢;“和而不同”与中国比较文学[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张弘;也谈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创新问题——王向远《比较文学学科新论》读后[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01期
8 ;2007年《中国比较文学》总目录[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1期
9 ;2009年《中国比较文学》总目录[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10 王楠;;小议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汪介之;;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两个问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3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4 王向远;;改革开放30年的文学研究与我个人的一点体验[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5 向天渊;;学人荟萃,共襄盛举——“巴蜀文化”与陪都时期重庆的比较文学[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袁国女;第九届中国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比较文学的国际化战略[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斯洛伐克科学院研究员 高利克 本报记者 陈菁霞 采访整理;中国比较文学的两次“回归”[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褚国飞;乐黛云:从世界的文学视野看中国比较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王福和;比较文学著作应该怎样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李洁;史家眼光 宏微观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宋德发;读胡良桂的《世界文学与国别文学》[N];文艺报;2005年
8 徐立钱;新世纪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重要收获[N];文艺报;2006年
9 深圳商报记者 陈美寿 实习生 曹芳凝;“比较文学”时隔20年重回诞生地[N];深圳商报;2005年
10 雯娇;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丁世鑫;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现代中国(1919-1949)[D];山东大学;2006年
2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3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4 杨昕;“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丰云;论华人新移民作家的飞散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6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琴;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9 任志明;“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桂峰;包柏漪的中国史诗性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3 吕侃;从《哈利·波特6》的网络翻译看网络翻译现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李庶;全球化视域下的流散写作[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觅;《图兰朵》文本的演变及其文化根源[D];浙江大学;2007年
6 杜娟;《上海》居民形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潘刻科;歌剧《图兰朵》中的“中国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喻杭;王佐良文化翻译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粟琳玲;认同与争斗[D];贵州大学;2008年
10 马衡;晚明入华耶稣会士笔下的耶稣故事[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817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81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