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刘若愚和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视阈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8-01-05 06:23

  本文关键词:刘若愚和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视阈之比较 出处:《河南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刘若愚 叶嘉莹 比较之比较 中国文论


【摘要】:美籍华人学者刘若愚和加拿大籍华人学者叶嘉莹两人,在诗词创作和中西诗学比较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两位学者,以开放的姿态和崭新的视野对中西两种不同的诗学进行深度的探索和阐释;二者皆以西方的文学理论为参照系,来寻找中国文学理论和西方文学理论的对话点,以此来促成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走向世界。 刘若愚作为长期生活在西方的华人,在经历了中西文化认同的激烈冲突后,认为全世界的文化都是相通的,所以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批评理论时,多有对中国传统文论的分析和解释。在这个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刘若愚偏好于西方一侧,其著书虽多为中国文学而作,却总借用或套用西方文学理论,其中缘由主要是为了方便那些渴望走进而又苦于中国苦涩而难懂的传统文化的学生和读者,此外也与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上的愿望关系颇深。在此基础上,刘若愚希望可以建立一种根植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批评思想又能够与来自其他传统理论相比较的理论,继而将其变成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相对于刘若愚,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后来虽在国外生活十余年却深深依恋中国传统文化的叶嘉莹有着别一番的中国情结,面对着那些迫切想要学习西方新理论而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的年轻读者,叶嘉莹也开始探寻一条试图融贯中西的理论之路,她在惊喜地发现西方批评理论中某些地方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诗学有着不少暗合之处后,开始借用西方理论来言说,以期对中国文论进行思辨式的分析和说明。在这条路上叶嘉莹开始不断地探索,,她始终未忘中国诗歌中“兴发感动之生命”的重要性;她对西方文论的探索,主要还是想把中国诗词之“美感特质”以及传统的诗学与词学,都能放在现代世界文化的大坐标中,为中国传统诗词之学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而这正是两位学者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的最大不同。
[Abstract]:Liu Ruoyu, a Chinese-American scholar, and Ye Jiaying, a Canadian Chinese scholar, both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creation of poetry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With an open attitude and a new vision, the two different poetics of China and the West are deeply explored and explained. Both of them take th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s the reference system to find the dialogue point between the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to the world. Liu Ruoyu, as a Chinese living in the West for a long time, after experiencing the fierce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identity, thinks that the world's culture is interlinked, so he introduces the Chinese criticism theory to the western readers. In the course of this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we can deeply feel that Liu Ruoyu prefers to the western side, although his books are mostly written for Chinese literature. But it always borrows or applies the western literature theory, which is mainly for the convenience of those students and readers who desire to enter and suffer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bitter and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in China. In addition, it also has a deep relationship with its desire to sprea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world. Liu Ruoyu hopes that he can establish a kind of theory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 and compare it with other traditional theories, and then turn it into a world literary theory, as opposed to Liu Ruoyu. Having been influenc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ince childhood, Ye Jiaying, who lived abroad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deeply attached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d a different Chinese complex. In the face of those young readers who are eager to learn new western theories and do not know much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Ye Jiaying has also begun to explore a way to integrate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ies. She was surprised to find some places in the western criticism theor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oetics have a lot of similarities, began to borrow Western theory to say. In order to make a speculative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Ye Jiaying began to explore constantly on this road, and she never forgot the importance of "exhilarating and moving life" in Chinese poetry; Her exploration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mainly wants to put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oetry and traditional poetics and ci studies in the great coordinates of modern world culture. To find an appropriate position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ry, which i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cholars in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0-03;I1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吟;夏坤;;论海德格尔艺术诗学要点[J];文教资料;2011年21期

2 熊悦妍;郑俊涛;;素月明河,心澄如镜——读叶嘉莹先生《词学新诠》杂感[J];湖南农机;2011年05期

3 丁华良;;论意象主义的诗学主张[J];学理论;2011年24期

4 李小贝;;从“兴”到“兴发感动”——试论叶嘉莹自成体系的“兴发感动”说[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宋慧;;“物感”与“物哀”审美观念之比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肖赛辉;;从诗学角度看苏曼殊译作《惨世界》[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蒋芬;;从苏曼殊译《哀希腊》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J];作家;2011年16期

8 郭丽;;论文学翻译中的控制因素(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9 刘梅芳;;异曲同工:“死水”遥映“恶之花”——论闻一多与波德莱尔诗歌创作美学的趋同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10 叶永胜;;论《故事新编》的存在主义诗学[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子张;;学科建设与新诗学之学科化[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黄宝生;;诗学的起源和形态[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林喜杰;;仰望的风筝——以王夫刚的诗学状态为例[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王夫刚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翁文娴;;论“字思维”的前卫能力[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黎风;沈仁平;;图像文化时代的电影诗学重设[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陈爱中;;闻一多新诗学困境的语言学分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7 吴艳;;闻一多诗学的“多元意识”[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8 傅惠敏;;中西艺术表现论的诗学比较——从“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说起[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开焱;;政治论诗学的历史视域[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周唯一;;王船山“兴观群怨”诗学体系探微[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郁;在“为己”与“为人”之间[N];光明日报;2002年

2 龙其林;中西学术的诗学对话[N];文艺报;2009年

3 蒋登科;抗震诗歌的诗学启示[N];人民日报;2009年

4 吴华敏;大荒·通感·诗学[N];光明日报;2011年

5 廖述务;穿透生命政治的温情诗学[N];文学报;2011年

6 周语;关于身体的诗学[N];文艺报;2011年

7 王一川;词语诗学的开山力作[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霍俊明;市场化时代的“广场诗学”[N];文艺报;2011年

9 夏青;从诗学角度看人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N];中华读书报;2005年

10 符力;“草根诗学”的实践[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5 祝伊湄;张之洞诗学及诗歌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平;神yG时代的诗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汪云霞;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D];武汉大学;2005年

8 张文利;理禅融会与宋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高迎刚;马一浮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哲婧;刘若愚和叶嘉莹中西比较诗学视阈之比较[D];河南大学;2012年

2 李晓峰;王夫之诗学与叶燮诗学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3年

3 封万超;春墨写性灵[D];山东大学;2005年

4 黄文辉;穆旦诗学论[D];暨南大学;2001年

5 张如波;中国品质的现代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6 程玉娥;从认知诗学视角分析玛丽安娜·摩尔诗歌的艺术内涵[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7 孙强;论九叶派诗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权莉;菲利浦·锡德尼的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郑澈;《法国中尉的女人》的诗学形式[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莉;论翻译对译入语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81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81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2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