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学”研究:困境与突破

发布时间:2018-01-08 06:14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艺术学”研究:困境与突破 出处:《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艺术学 视角 类型研究 范畴 现代形态 学科体系 研究对象 研究目标 艺术理论 研究领域


【摘要】:中国艺术历史悠久,艺术门类众多,艺术成就辉煌,艺术精神独特,而且中国艺术形态在当代仍具有很强生命力,专门研究它的中国艺术学理应在中国当代的艺术学科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学的研究视角主要有三个:一是作为一种国别视角的中国艺术学,二是作为一种类型研究的中国艺术学,三是作为一种学科体系的中国艺术学。但由于对于中国艺术学的基本内涵、学科性质、研究领域和研究目标仍未明确,实际上也造成了这门学科发展乏力。中国艺术学应作为独特研究类型而融入现代艺术学学科体系,从研究对象上它不仅要注重传统,更应面向本土现有的艺术实践,而且应作为一门具有"现代形态"的交叉学科而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建立与其他艺术学学科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对话体系
[Abstract]:Chinese art has a long history, numerous categories of art, brilliant artistic achievements, unique artistic spirit, and Chinese art form still has a strong vitalit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Chinese art, which specializes in it, should occupy a place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discipline system.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re are three perspective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art: one is Chinese art as a national perspective, the other is Chinese art as a type of study. The third is Chinese art as a discipline system, but because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hinese art, the nature of the subject, the research field and research goals are still unclear. In fact, it also causes the lack of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As a unique type of research, Chinese art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subject system of modern art. From the object of study, it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 It s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local art practice, and should be a "modern form" of the cross-discipline and comprehensive use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methods. Establish a system of exchange and dialogue with other subjects of art and related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07&ZD037)
【分类号】:J12-4
【正文快照】: “中国艺术学”是新时期以来受到人们关注的一个学术范畴。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当前它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中国艺术学在中西对话交流体系、传统与现代话语转换和现代大学教育模式的框架内正艰难地确立自我的主体地位,这一过程充满着迷茫困惑和纷纭众说,从根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全田;禅宗文化的悟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程金福;论广告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桑农;宗白华美学与玛克斯·德索之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胡钟寰;“虚静”的审美机制与中国审美精神[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王珂;论新诗诗体建设的恶劣生态[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袁济喜;从人生忧患到审美升华——王国维境界说的人文探幽[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李昌舒;;论魏晋时期情的觉醒与玄学的关系[J];船山学刊;2005年04期

8 彭晓燕,乔京禄;浅论《美术欣赏》课程效果的优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林继中;文学的文化建构初论[J];东南学术;1999年04期

10 吕世伦,邓少岭;法律·秩序·美[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钟仕伦;李天道;;论中国传统美学之自由审美精神[A];“美学与多元文化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叶枫宇;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惠蓝;中国画现代转型两大途径的形成[D];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

3 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菁;南宋四洪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张晚林;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7 陈聪发;中国古典美学清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曹亚丽;动画影像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玲;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特征的现代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凌;王国维的“境界”理论[D];西北大学;2002年

3 薛荣莉;徜徉在学术与人生的诗意境界[D];暨南大学;2002年

4 肖智成;中国现代小说与回归自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冰;傲绝千古 彰显独特文化内涵的传奇叙事——唐传奇的叙事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赵倩;论“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国乾;“畅神”说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D];郑州大学;2003年

8 王立;超俗拔韵的“逸”[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丽;论中师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金燕;宗炳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资;;怎样进行水下拍摄[J];电影评介;1980年01期

2 北岛;;我们每天的太阳(二首)[J];上海文学;1981年05期

3 陈艰;;历史剧的“事件”、“视角”、“格调”及其它——首届上海戏剧节学习漫记[J];戏剧艺术;1982年01期

4 许德楠;中国文学作品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视角”[J];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01期

5 陈光忠;;要有新的视角——纪录片《夺标》创作有感[J];电影艺术;1983年09期

6 苗木;;我歌唱飞翔——写在滑翔学校[J];体育博览;1984年09期

7 筱竹;;耳闻二则[J];电影评介;1985年05期

8 普烈;;写歌词需要有个角度[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9 钱建平;;喋血——反思[J];电影新作;1985年04期

10 孟悦;;视角问题与“五四”小说的现代化[J];文学评论;198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恒贵;;浅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视角[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赵硅;;论纪实摄影的历程、进程及其走向[A];按“华赛”标准共创中国新闻摄影新辉煌——第七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暨“华赛”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认知视角对语篇语域的设定[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谢家训;;县域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莫爱屏;蒋清凤;;语篇视角与语用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段世昕;;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视角[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教授 朱青生;读名著重在激发自己的思想[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武汉大学 刘纲纪 上海大学 谢晋(著名导演) 东南大学 凌继尧 上海大学 蓝凡 复旦大学 王振复 北京大学 彭吉象 厦门大学 易中天 福建师范大学 王耀华 上海大学 陈犀禾 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林少雄教授 供稿;艺术学:正名、底,

本文编号:13959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959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6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