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对田园主义文学传统的解构与重构——从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自然走向生态自然
本文关键词:生态批评对田园主义文学传统的解构与重构——从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自然走向生态自然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批评 田园主义的本质 田园主义的演替 生态启示
【摘要】:生态批评倡导站在生态中心的立场,从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视角研究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以生态的尺度重审文学生态是其重要内容。文章将透过生态批评视野来考察田园文学传统,揭示其背后的人类中心主义预设,并通过分析田园文学中自然意义在美洲大陆的演替来探索建构基于生态中心主义的田园文学梦想的可能路径。
[Abstract]:Ecological criticism advocate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ecological cent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disciplinary, cross-cultural and even cross-civiliz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o review literary ecology according to the scale of ecology. The article will examine the pastoral literary tradition through ecological criticism and reveal the presupposition of anthropocentrism behind it. By analyzing the succession of natural meaning in pastoral literature in the American contin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ossible path of constructing the dream of idyllic literature based on ecocentrism.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生态批评是文学研究与当代生态思潮的结合,是文学研究的绿色化,是对生态危机的综合回应。它以生态中心主义为其思想基础,研究文学、文化甚至艺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学理探究深沉,学术视野宽广,内容庞杂丰富,对文学生态的研究是其重要内容之一。①它跨越学科、文化的界限,一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乐黛云;为了活泼泼的整体生命——《叶维廉文集》序[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2 胡志红;生态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新天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李林波;差异,对翻译意味着什么?[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李夫生,曹顺庆;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新视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J];理论与创作;2004年04期
5 陈学广;文学语言:语言与言语的张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6 胡志红;生态文学的跨文明阐发与全球化生态文化构建[J];求索;2004年03期
7 毛明;《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李林波;对赛珍珠《水浒传》译本文化意义的再思[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张文;从“得意忘言”看意象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10 叶春雷;论庄子的“言意观”及其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郝文杰;石涛画学与海德格尔艺术哲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2 易崇辉;时间的线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侯传文;话语转型与诗学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4 王永豪;无言的逍遥[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焱;庄子审美体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王军宁;生态视野中的新时期文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明;从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角度看中国古诗英译中模糊美的再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崔柯;解释学视野中的庄子美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邱蔚华;庄子人生美学视野下的《庄子》形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黄林非;论许地山创作的回归意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和亚楠;翻译与再创作—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对庞德《华夏集》的个案分析[D];河南大学;2007年
6 王汝良;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D];青岛大学;2007年
7 粟孝君;论梭罗的文明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燕;在生命存在与超越间游走[D];苏州大学;2007年
9 惠河源;《老子》否定词的现代阐释[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永顺;孙海龙;;生态美学视阈下的文艺理论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刘文良;;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的双重救赎——生态批评视域中的“狼文化”[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支运波;;文学性与关怀意识:生态批评的旨趣[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建国;;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泽文;生态批评:颠覆“文学是人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刘蓓;生态批评:滥觞于文学之思[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负责人 王诺;生态批评的界定与任务[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4 施秋香;生态批评研究凸显“中国特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王诺 程相占 王晓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宁;生态批评与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张华;生态批评不是纯粹的文学批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视野与尺度[N];中国艺术报;2005年
9 张皓 宋雄华;生态批评的多种声音[N];文艺报;2003年
10 依可;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文良;生态批评的范畴与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2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6 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D];苏州大学;2009年
7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8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薇;生态批评的重审与理论新开拓[D];中南大学;2005年
2 蒋文;生态危机中的文化反思[D];四川大学;2007年
3 顾冀梅;乔纳森·贝特生态批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张莉;开启回归自然之窗[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大艳;灭绝还是共存—《白鲸》和《怀念狼》生态文化主题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6 何立强;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卉;生态批评的视野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路璐;生态批评及其限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樊文娟;文化诗学和生态批评的文化视角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王永霞;在自然的沉思中相遇—陶渊明与梭罗的自然观比较论[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97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397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