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挂帅”与文论“当差”——对“十七年”文艺学的一点认识
本文关键词:政治“挂帅”与文论“当差”——对“十七年”文艺学的一点认识 出处:《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十七年”文艺学 政治“挂帅” 文论“当差” 总结 反思
【摘要】:"十七年"文艺学的一个明显的特点,笔者概括为"政治‘挂帅’,文论‘当差’"。政治化思维贯穿了"十七年"文艺学的始终。文艺运动成为当时政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艺作品、文艺现象和文艺观念的争论和批判,都严格按照当时的政治要求和政策来进行,文艺学成为政治的工具和"演武场",既有过几次短暂的调整和活跃时期,又造成不少遗患甚重的错误。
[Abstract]:"Seventeen years"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 obvious feature, the author summarized as "politics'to be in charge of." The political thinking runs through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17 years. The move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olitical movement at that time, arguing and criticizing the works, phenomena and concepts of literature and art. All of them were carried out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the political requirements and policies of the time. Literature and art became a tool of politics and a "arena for performing weapons", which not only experienced a few short periods of adjustment and activity, but also caused a lot of serious mistakes.
【作者单位】: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中国当代文艺学至今已走过了60年辉煌而又曲折的旅途,其轨迹清晰,特点鲜明,成绩斐然,当然失误和教训亦不少。按照时间来分,当代文艺学可便利地分为建国后“十七年”、“文革”和“文革”后的新时期三个阶段。“十七年”文艺学的一个明显的特点,笔者概括为“政治‘挂帅’,文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辉;鲁迅早期的文学功用观——鲁迅文学批评研究之二[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王伟国;李瑾;;构造社会伦理道德的神话——谈电视剧《老娘泪》的突破意识[J];当代电视;2006年06期
3 李国华,王天英;沈从文文学批评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古远清;百年中国文学中的当代文学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5 周泉根;从自由看“京派”——论“京派”文学观念的本质特征[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古远清;百年中国文学中的当代文学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7 赖大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观念到理论形态[J];江汉论坛;2008年07期
8 傅修海;;20世纪以来的瞿秋白文艺思想研究述要[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常江虹;现代汉语中的历史阴影——试析现代文学中的语言论争[J];唐都学刊;1999年01期
10 高照成;比较诗学视野中的中国唯美主义思潮[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琼;作为文艺思潮的“伤痕文学”(1976-1984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郑积梅;20世纪三四十年代女作家的上海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春红;刘再复“启蒙文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孙媛;现代性视域中的吴宓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卢文芸;变革与局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傅书华;蓦然回首[D];河南大学;2004年
9 周兴华;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海铝;意境的现代阐释[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斌;回顾与反思——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本文学理论教材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颖;李健吾印象批评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孔苏颜;李长之文学批评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郭念文;论中国当下文艺批评价值重建[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5 欧阳振兴;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D];汕头大学;2009年
6 阎建旭;《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集》之文学批评理论简论[D];河北大学;2007年
7 苏运生;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陈茜;跨文化人林语堂[D];外交学院;2001年
9 吴小印;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天英;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风格[D];河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实践、后实践美学之后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综述及反思[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岳峰;;反思·对话·展望——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1期
3 翟业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忧思[J];粤海风;2010年01期
4 白烨;;隐痛的背后——谈钟正林的小说创作[J];小说评论;2010年01期
5 刘海洲;;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1期
6 杨梅菊;;许知远:世界很大我慢慢走[J];商周刊;2010年05期
7 戴廉;向朝晖;;别让时间成为思考的敌人[J];中国医院院长;2010年06期
8 樊家勇;郑淑园;;尤金·奈达与钱钟书翻译理论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5期
9 赵志浩;;学术研究中的思考与写作[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2期
10 吕雪;;论逆向学习法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职业;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振华;;中国特色行政问责实践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坤;王伟伟;;将责任感“培植”学生心田——探索德育创新模式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3 张家美;;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与对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尹筱莉;;科学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其反思[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钟灿富;;厦门市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三年总结与反思[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谷晓凤;;试论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陈海昌;;注重解题后反思,提高思维品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8 郑小宝;;曼式煤气柜本体安装技术工艺[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福春;;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演进与整体性反思[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10 李栋;许仕清;曹海维;于永涛;于丽萍;徐文静;虞海燕;柴u!;;浅谈气象辐射报表预审经验[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海林;中国失败企业的反思:破了定律企业必败[N];北京科技报;2002年
2 本报特邀财经评论员 吴建华;我国个人所得税探讨与反思[N];北京科技报;2002年
3 ;《中国知青文学史》[N];北京日报;2002年
4 ;就业观念新反思[N];北京日报;2002年
5 张颐武;“盲点”的焦虑[N];北京日报;2002年
6 刘平;反思战争呼唤和平[N];北京日报;2002年
7 盛英;关注与反思[N];中国妇女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韩军;传统节日还能有啥?[N];中国工商报;2002年
9 吴凯;秦池“品牌战略”的反思[N];中国工商报;2002年
10 文/刘重庆;铁路建设反思后的追赶[N];中国交通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怀亮;直陈条件句逻辑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钟明国;整体论观照下的《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谢雪花;困顿与寻找[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黄映恺;20世纪书法美学的建构与反思[D];浙江大学;2007年
5 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渺;教师的理性追求[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杜志强;领悟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杨佩正;涉讼犯罪论[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芦森;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反思[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李晓军;从李锐小说中的“知识者”形象看其对“启蒙”的反思[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敏;走出自我,获得自我[D];河南大学;2009年
4 侯春姿;转型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争鸣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周斐;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宋彦丽;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蕾;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8 肖禹;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在教育中应用的分析及其引发的教育再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亚芬;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郭斌;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01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0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