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新时期以来童庆炳对文学审美特征问题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8-01-09 15:22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以来童庆炳对文学审美特征问题的探索 出处:《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童庆炳 新时期 文学理论 审美特征 情感评价


【摘要】:童庆炳的文学审美特征论认为审美(情感的评价)是文学的根本特征,它质疑并纠正了以形象为文学本质特征的理论偏颇。审美特征论目的在于寻找文艺创作公式化、概念化的根源,并从学理上解决文艺与政治的"不从属"关系问题,使文学回归审美的、情感的诗意的空间。文学审美特征论在学术上体现出对话与整合之路,它一方面吸收了前苏联审美学派和"美在关系说"的思想精髓,而且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重情的优良传统。
[Abstract]:Tong Qingbing's theory of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holds that aesthetics (evaluation of emotion) i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literature. It questions and corrects the theoretical bias of image a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literature. The purpose of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theory is to find the root of formulaic and conceptualiz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s solved theoretically, which makes literature return to the poetic space of aesthetics and emotion. The theory of literary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embodies the road of dialogue and integration. On the one hand, it absorbs the essence of the former Soviet aesthetic school and "beauty in relation theory", and inherits and develops the fine tradition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motion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分类号】:I01
【正文快照】: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迎来了一个“文革”后的新时期,“反思”是认识这个时期思想文化最为重要的关键词。文学理论界的反思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文学从属于政治”等观念展开的,并提出了人物性格多重组合论、主体性论、向内转等诸多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童庆炳;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06期

2 童庆炳;;《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童庆炳;;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J];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4 童庆炳,刘洪涛;关于文学理论、文艺学学科的若干思考[J];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04期

5 童庆炳;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对话与整合[J];文艺争鸣;1998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童庆炳;关于文学特征问题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雪虎;评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兼谈如何对待80年代的文学理论遗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杨兴芳;童庆炳与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群英谱之九[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版);1998年01期

3 ;文学理论面临的问题[J];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6期

4 ;文学理论的创新[J];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6期

5 方兢;关于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J];文学评论;2005年03期

6 杨冬;“未来”的几点印象——读《文学理论的未来》[J];文艺争鸣;1994年04期

7 郜积意;《文学理论》: 面临的问题[J];求索;1999年02期

8 王志耕;文学理论:走在路上[J];文艺争鸣;2002年04期

9 李春青;我们还需要不需要文学理论?[J];人文杂志;2004年05期

10 罗宏;文学理论教材建设中存在误区——文学理论教学札记[J];学术界;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2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会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3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毛庆耆;;关于文艺学概念涵义问题的讨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邢建昌;文学理论三十年的知识演进[N];文艺报;2008年

2 陈诚;当代文学理论的辨析[N];人民日报;2009年

3 邢建昌;理论讲述的科学性问题[N];文艺报;2009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童庆炳;冲破文学理论的自闭状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6 张中;理论何为[N];文艺报;2010年

7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8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4 刘岩;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D];北京大学;2008年

5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卢志宏;新时期以来翻译文学期刊译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单晓溪;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汉卿;当代文论生产中的反本质主义思维之商榷[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耿荣清;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3 刘颖;理论是如何讲述的[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潘世敏;中国传统艺术中“舞”的精神[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赵阳;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叶凯;历史“虚构”与文学虚构[D];浙江大学;2008年

7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9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10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01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01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3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