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什么”与“什么是文学”
本文关键词:“文学是什么”与“什么是文学” 出处:《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的普遍法则 文学的范畴体系 文学的逻辑演变 文学的言说动机 诱德文学 通情文学 达欲文学 文学的自觉 言说方式 传达
【摘要】:"文学是什么"是在确立"某种东西是文学"的观念之后对文学所作的系统解说,但文学观念的确立受到时代与地域的严重制约;而"什么是文学"则意在追问:在任何以语言为工具的言说方式之中,什么样的言说方式可以称之为文学——它要求对文学作一纯粹先天的判断。文学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样具有交流与传达的基本功能。根据交流与传达的基本要素,可以建立关于文学的先天普遍法则:(1)说不可说,必然是譬喻形容,而以警拔脱俗为上。(2)说不易说,必然是铺陈描述,而以尽而不lY为上。(3)说不能说,必然是隐晦含蓄,而以微而能显为上。(4)说不屑说,必然是绚文巧饰,而以夸而中节为上。文学不是非功利的,根据文学的言说动机,可以建立关于文学的先验范畴体系。而文学范畴内部的概念中介性是文学逻辑演变的内在根据。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自觉"的言说,所谓"魏晋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缺乏学理根据。
[Abstract]:"what is literature" is a systematic explanation of literature after the concept of "something is literature", but the establishment of literary concept is seriously restricted by the times and regions. "what is literature" is intended to ask: in any language as a tool of speech. What kind of speech can be called literature-it requires a pure innate judgment of literature. Literature i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t also has the basic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basic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e can establish the innate universal rule of literature: "1".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not easy to say that it is not easy to say that the police are getting rid of vulgarity, and it is bound to be an elaborate description, and to use all but not LY as the upper .Y.) can not be said, it must be implicit and implicit, and to be small and can be shown as the above. (4) disdain to say so. Literature is not non-utilitarian, according to the motive of literature. We can establish a transcendental category system about literature, and the internal concept intermediation of literary category is the internal basis of the evolution of literary logic, and literature itself is a kind of "conscious" statement. The so-called "Wei and Jin dynasties are the conscious tim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lack of theoretical basi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2
【正文快照】: 一、关于“文学”的两种追问关于文学的本质,可有两种不同的追问方式:一曰:“文学是什么?”二曰:“什么是文学?”此两种追问方式,乍看来似乎并无区别。然而,倘要细究,则两种追问方式,其间相去之远,实在不可以道里计。“文学是什么?”这种以“文学”为主词的追问方式,是先确定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劲秋;《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王丹;;带指事性质的象形字与指事字辨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3 吕建辉;《说文解字》训释语中双音词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李家浩;战国竹简《民之父母》中的“才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尹黎云;漫谈古代文人的自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6 沈文钦;;何谓“为学术而学术”——纯学术观的类型学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7 易敏;在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语词义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蒋重跃;说“禅”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9 李国英;论字典义项误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王晖,王建科;出土文字资料与古代神话原型新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建震;;周代社祀与西周社会秩序的建立[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俞志慧;;《国语·晋语四》韦注辨正[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王海波;刘颖;;凤凰的动物学原形探寻[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4 陈志云;;《说文解字》女部声训与汉代妇女地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曾腊梅;;称谓词“奴”的变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大遂;;常用汉字义系字族表[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7 刘燕萍;;《柳毅》和《裴航》中的启悟旅程[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杨晓霭;;唐诗在宋代的歌唱与宋人的声诗观[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纪潮;;中国古代巫、毒关系之演变——战国秦汉简帛材料中有关毒的人类学观察[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张永太;侯幸峗;修彦凤;;小议中药炮制“q婪ā敝小皅馈钡恼范烈鬧A];中华中医药学会四大怀药与地道药材研究论坛暨中药炮制分会第二届第五次学术会与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林;柏拉图的正义理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鞠宝兆;《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发生学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2年
4 傅海燕;《黄帝内经》首见医学词汇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5 蔡堂根;中国文化中的人神恋[D];浙江大学;2004年
6 谭宏姣;古汉语植物命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志扬;开放社会、经济增长与资本市场开放模式选择[D];厦门大学;2004年
9 吴晓红;中国古代女性意识——从原始走向封建礼教[D];苏州大学;2004年
10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明宏;中小学教代会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陈留彪;洛克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金玲;中国古典美学基本特征的现代阐释[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秀荣;《说文解字》表情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浩;论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余全介;荀子诗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8 朱玉彬;[D];安徽大学;2003年
9 陈春霞;张孝祥思想及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新春;睡觉类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02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02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