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伯明翰文化学派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25 13:26

  本文关键词: 当代西方文艺学理论 当代中国文艺学理论 文化研究 伯明翰文化学派 霍尔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0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理论界对文化研究的热情就一直不减。中国文化研究在对待西方文化研究理论过程中走过了一条从接受、质疑、反思、批判到渐成体系的研究之路,取得了有益的成绩,但研究涉及的问题、方法、视角、敏感度与国外文化研究还很不一致。因此,对中国文化研究30年的经验与问题的回顾与反思很有必要。文化研究特有的任务就是表明经验和存在的不同模式的可能性,这一研究路径值得我们关注。事实上,国内已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当下中国文化研究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跨文化研究中如何同时借鉴、吸收西方批判与实证两种研究方法以及兼容等问题。自法兰克福学派开始打出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旗号以后,文化研究不仅影响了西方的文艺学理论,也影响了中国的文艺学理论,而在文化研究影响下的文艺学理论内涵则成为学者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本期这组专题讨论文章,不仅有对中国文化研究30年经验与问题的回顾与反思,还有西方文化研究对中国当代文论影响的分析探讨、西方学者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以及方法与研究路径借鉴的研究,希望对读者能有一定的理论启迪。
[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1980s, the enthusiasm of Chinese theorists on cultural research has been unabated. Chinese cultural studies have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acceptance, questioning and reflection in the course of treating western cultural research theories. Criticism to the gradual system of research has made useful achievements, but the research involved in the problems, methods, perspectives, sensitivity and foreign cultural research is still very inconsistent. 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and reflect on the 30 years' experience and problems in Chinese cultural research. The unique task of cultural research is to show the possibility of different models of experience and existence. In fact, some domestic scholars have noticed the weakness of the current Chinese cultural research, especially how to learn from the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After absorbing the western cri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as well as compatibility and so on, since the Frankfurt school began to play the cultural research cultural research flag. The study of culture not only affects the western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lso affects the the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The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studi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nd controversy among scholars. In this issue, there are not only 30 years of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on Chinese cultural research. There is also a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al studies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a study of western scholars' views o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s well as methods and research paths, in the hope that it can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to readers.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文化研究”(Cu ltural Stud ies)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学术概念,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历史上著名的法兰克福文化学派(Frankfurt School)和伯明翰文化学派(B ir-m ingham School)密切相关,而后者因其历史语境、学术思想以及成员身份与当代中国思想界有某种程度的切合,所以对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2 陶东风;移动的边界与文学理论的开放性[J];文学评论;2004年06期

3 陶东风;;反思社会学视野中的文艺学知识建构[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4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5 陆道夫;胡疆锋;;浅谈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J];学术论坛;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云亮;;中国当代文论的“文化转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吴家荣;桑农;;文艺美学学科三十年建构的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唐芳云;张移祥;;从“韩剧热播”看日常生活审美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4 漆良蜜;;浅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社会生活的和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朱静仪;;定势心理的中介论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6 张佳;;试论文艺的审美律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7 闫听;;反思“反本质主义”:从文学理论到文化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范立红;;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2期

9 张猛;;“兴会”的诗学价值及其对诗学重构的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朱立元;孙士聪;刘凯;;试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学的大发展[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田茂军;陈蓉;;论短信文学的审美特征[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陶东风;;文学理论:为何与何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4 杜吉刚;;非实践性: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主导性品格[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黄晶晶;品牌服装企业以审美化为框架的组织制品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9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红娟;李渔生活美趣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春娟;“日常生活审美化”再审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石明;中国媒介知识分子的历史渊源与身份重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馨;约翰·费斯克后期文化理论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王希;边缘的抵抗,话语的狂欢[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李圣传;文化诗学本土性探源[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9 惠亚利;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民族时尚[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10 崔涵潇;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陆道夫;英国伯明翰学派早期亚文化研究探微[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关于今日批评的答问[J];南方文坛;1999年04期

3 陆道夫;英美两国文化研究论争焦点评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2期

4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5 孟繁华;;激进时代的大学文艺学教育(1949~1978)[J];文学前沿;1999年01期

6 陆道夫;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特质论[J];学术论坛;2003年06期

7 陶东风;80年代中国文艺学主流话语的反思[J];学习与探索;1999年02期

8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喜华;;回顾、思考与展望——文化研究在中国[J];学习与探索;2010年05期

2 武桂杰;;霍尔眼中的中国形象研究——当中国文化“旅行”到“他文化”中[J];学习与探索;2010年05期

3 史树青;范毓周;;孙作云同志对于楚文化的研究[J];历史教学;1981年05期

4 彭越;;历史分析、文化研究与哲学重建[J];探索与争鸣;1988年06期

5 尼古拉斯·加恩海姆 ,贺玉高,陶东风;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李德超;从研究范式看文化研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7 和磊;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J];文艺研究;2005年09期

8 胡海;;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对话还是对立[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04期

9 张昭军;;“文化研究”理论与中国文化史研究[J];理论学刊;2006年01期

10 廖炳惠;陈清侨;王晓明;;文化研究与新的文化现实[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世雄;;前言[A];三生万物——老子思想论文集[C];2003年

2 ;前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王纪人;;对“都市文化原理”编写的几点建议[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曾军;;都市文化研究:范式及其问题[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平;;船政文化研究的启迪[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6 卫逢祺;;文化研究工作是一种严肃认真的事情[A];三晋文化研究会十年文存[C];1999年

7 ;《语言与文化研究》征稿启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8 ;《语言与文化研究》征稿启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9 周立方;;松山Z阶嫖幕芯縸币猍A];两岸学者论妈祖(第二集)[C];1998年

10 王晓明;;今日中国的文化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杨登超;福建院海峡文化研究取得成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记者 陈德胜邋见习记者 朱丽;三苏文化研究突出学术性和实践性[N];眉山日报;2007年

3 张飞龙邋李东芳;文化研究学科意欲何为[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记者 林娟;海峡文化研究会理事大会举行[N];福建日报;2008年

5 曹先锋;郓城水浒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N];菏泽日报;2009年

6 汪民安;文化研究与学术机器[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戴路;加强我国海洋文化研究[N];中国海洋报;2007年

8 见习记者  张黎;《彝族法律文化研究》出版发行[N];楚雄日报(汉);2006年

9 庞朝骥 高爱国;发掘传统法文化的优秀精神[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李耕书;市汉文化研究协会成立[N];汉中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梦春;河州回族脚户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韩瑞霞;美国传播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分野与融合[D];上海大学;2010年

3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5 陈弘;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的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卡丽娜;驯鹿鄂温克人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陶诚;“广东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孙刚;《故事新编》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9 杜传坤;荆棘路上的光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志伟;英雄"与魏晋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子健;先唐禅让文化与文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余鑫;文化研究视角观照下的R.施特劳斯音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爱群;人教版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谢龙新;文化批评的三种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庄绪成;差异与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明明;论“两个转向”对翻译与文化研究的价值和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于静;伤痛与弥合:从文化角度解读《紫颜色》中黑人女性的成长[D];鲁东大学;2007年

8 薛稷;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探析[D];山西大学;2007年

9 李n,

本文编号:1462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62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3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