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与翻译
本文关键词: 世界文学 翻译理论 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 英语文学 中国文学 文化研究 西方文学作品 文化全球化 语言 出处:《文艺研究》2009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由于世界文学是通过不同的语言呈现的,因此翻译在重建这种世界文学时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后殖民文学曾试图证明,在同样的语言中,例如在英语中,文学创作仍然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多样性,因此国际英语文学研究便应运而生。这样看来,"世界文学"就再也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因为它已经在各民族/国别文学的发展史上发生了演变。今天的文学编史学因此便呈现出多元的走向:不仅按照民族—国家的界限来编写,例如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而且还按照语言来编写,例如(国际)英语文学和(国际)汉语文学等。本雅明在论述(文学)翻译者的任务时尤其强调译作所赋予原作在另一语言中的生命。受到本雅明的翻译思想和戴姆拉什在建构世界文学的过程中对翻译的强调之启发,本文特别强调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世界文学形成的巨大作用。按照本雅明的看法,正是翻译才赋予文学原作以"持续的"生命或一种"来世"生命,而没有翻译的中介,原作也许只能在某个特定的文学和文化传统中死亡或永远地"被边缘化"。
[Abstract]:Because the world literature is presented by different languages, so transl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literature.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has attempted to demonstrate that in the same language, as in English, literature still shows diversity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English literature came into being. Thus, "world literature" is no longer a definite concept, as it has been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 national literature on evolved. Today's literary historiography thus showing diverse trend: not on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boundaries to for example,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but also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nguage, such as English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discussion of Walter Benjamin (Literature) the translator's task specially emphasizes the translation Give in another language life. The original by Walter Benjamin's 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Daimu rush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world literature on translation emphasizes the inspiration, great effect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literary works of world literature form. According to Walter Benjamin's view of translation is to give to the "continuous of the original literature" life or a "afterlife" of life, without intermediary translation, the original may have died in a particular literary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r forever marginalized.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外语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I106;I046
【正文快照】: 在当前的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世界文学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沿话题,特别是随着全球化在文学和文化中进程的加快,对世界文学的关注更是令人瞩目。虽然学者们也许对全球化究竟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意见不一,但我们应当承认,世界文学作为比较文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陈望衡;;炫目的学术景观:美育的凸起——20世纪初社会转型之际美学现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徐纪阳;;“鲁迅传统”的对接与错位——论光复初期鲁迅在台传播的若干文化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陆学莉;;宋元小说中唐侠女形象的嬗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连银;;明代科场评卷方式考——以乡、会试为考察对象[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9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10 吴元康;;1921年初《新青年》同仁之间几则通信的时间问题[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向荣;;被低估的大师与外省文学的身份认同——兼论文学的地缘政治学[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3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饶洪生;;遵义会议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5 肖国栋;;论《野草》的悖论心理结构[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巫文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安排与人的全面发展[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7 刘晴;;论人物纪念馆的人文精神[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王晓初;;鲁迅与五四新文化精神[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哈迎飞;;论鲁迅的家族意识[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姜彩燕;;鲁迅与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4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谢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探源及其突破性贡献[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汝秋实;约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丽丽;鲁迅与《萌芽月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吉瑞;鲁迅与《河南》[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世界文学”与翻译[J];文艺研究;2009年03期
2 王宁;;世界文学的普适性与相对性[J];学习与探索;2011年02期
3 邓年刚;“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专家谈[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4期
4 汪介之;“世界文学”的命运与比较文学的前景[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6期
5 谢永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设置浅见[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6期
6 蒋岱;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合并的点滴思考——兼与陈`窍壬倘禰J];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04期
7 张文,吴亦明;比较文学的功能再探[J];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03期
8 ;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学科简介[J];飞天;2002年10期
9 王忠祥;陈汝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研究生如何进行科学训练[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10 ;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念孙;;关于“世界文学学”的构想[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田文信;;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2008’西部文学论坛——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在蓉召开[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忠义;何新所;;泉州之元明清文学研究[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庄文泉;;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为平台,多样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6 章小叶;;浅谈日本文学的超政治性[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7 陈黎创;田小华;;作家、诗人、学者郭沫若的作品在越南[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前言[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9 李思孝;;马克思“世界文学”的现实意义[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乐黛云;;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圣华;让世界读懂中华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刘洪涛;美国《当代世界文学》杂志关注中国文学[N];文艺报;2008年
3 张以瑾;文学,不能枯竭了“人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刘構;作家学者座谈中国文学发展趋势[N];文艺报;2007年
5 ;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趋势与世界的联系[N];文艺报;2007年
6 记者 冯威;坚守经典初衷不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7 梁春芳;世界文学地图“新大陆”[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刘永顺;世界文学名著:价廉物美惹人爱[N];浙江日报;2003年
9 戴铮;残雪作品入选日本新版《世界文学全集》[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记者 冉风;《世界文学》迎来创刊50周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3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4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严梦春;河州回族脚户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韩瑞霞;美国传播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分野与融合[D];上海大学;2010年
8 高慧;追寻现代性:李欧梵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10 李兆前;范式转换: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冰;世界文学交响中的本土声音[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艳;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王汝良;泰戈尔笔下的中国形象[D];青岛大学;2007年
4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5 刘剑;翻译的语用顺应观:以《红楼梦》为个案[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姚绪宁;翻译中的衔接[D];山东大学;2005年
7 刘学思;艾兹拉·庞德眼中的中国[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姜少华;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探究计算机英语的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金立;《红楼梦》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10 周静;认知隐喻框架下的翻译思维过程探索[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63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46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