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以意为主”的艺术审美观
本文选题:苏轼 切入点:以意为主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写意的美学传统,代表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精髓,并融汇在中国各类传统艺术的审美理论中。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以意为主”的美学思想的解剖,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性阐释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对历史上出现的关于“意”的理论与思想作了简单梳理,在时间跨度上从先秦一直到北宋,在艺术领域上主要涉及诗、文、书、画等四种门类,以期把握苏轼“以意为主”的美学观最终形成的历史渊源。 为深刻理解苏轼“以意为主”的审美观,首先须剖析他所谓的“意”的内涵。本文以“为道”的思维方式,结合天人合一、气一元论思想及苏轼与儒释道的关系,重新探讨了苏轼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他看来,“是身均与五物为一”,人与万物相依相存密不可分,共存于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世界整体之中。不过这一整体并非是僵死而固定不变的诸个体或者诸存在者的简单集合。由于气曲伸无方、周流不息,致使宇宙众生瞬息万变、彼此纠结,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一切规定或意义都是随机生成。“苏轼强调‘自行其是’,‘物各得之’,实际上就是认为任何事物都没有僵硬的规定性,都是在其运行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这部分工作为我们把握苏轼所谓的“意”提供了哲学和文化心理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苏轼所谓的“意”的内涵,便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解释。首先,苏轼所谓的“意”是有机世界整体通过人而实现的自我展现或敞开;也是人对这一世界整体的体悟与把握,即“以心为法,自一身至一世界”。其次,它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是一种固定而僵死的抽象规定。恰恰相反,它千变万化,“无一念住”,就像一个永不终止的化学反应,一个可无限扩张的大势域,充满了机变。可是在目前普遍的解释中,“意”仅仅被理解为主体的主观思想与情感,这一解释是建立在“为学”或主客对立的思维基础之上的。两相比较我们就会看出,后者之“意”在人与具体事物发生关系并将具体事物看作外在于自身的对象时才会产生;前者之“意”则是人从世界之内对世界整体进行直接的体验与感受,它在人融合于万物之内并与万物息息相通的过程中产生。后者之“意”将具体事物作为自身的反映对象,属于认识论范围;前者之“意”将自身看作有机世界整体通过人而实现的存在方式,属于本体论范围。虽然两者都是代指人的或感性或理性、或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或心理内容,但涵盖的范围也不相同,后者之“意”只产生于人与具体事物的纠缠之中;前者之“意”还包含人超越了与具体事物的纠缠以后,对包括自身在内的世界作整体的领悟与把握。 虽然苏武“以意为主”的审美观是历史积淀的结果,但他在积淀的基础 上作了进一步升华,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系统的理论体系:他不但将“意”提高 到本体论的角度加以表现和论述,,还对“意”的层级性特征作了明确分析;他 提出了“道艺”、“辞达”与“不能不为之为工”的思想,指出要实现深宏广博 的“意”之境域不但需要漫长的人生修养,还要经过长期而艰苦的技艺训练; 他还提出了“绚烂之极乃造平淡”的观点,不但揭示出了“意”之境域在生成 中呈现出的体貌特征和得以实现的必然要求,还指出了平淡之美的实质以及平 淡风格的动态化特点。因此“主意”思想到苏武才算真正成熟,他作为一个全 才式的艺术家,在艺术理论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本文认为,对苏武关于“以 意为主”的理论内涵和结构的剖析,将为我们深入中国古典美学的传统提供一 个有益的尝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进廉;;苏轼出知定州前后[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4期
2 张德昌;洪柏昭;;试论苏轼的岭南诗[J];学术研究;1981年06期
3 刘崇德;苏词编年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3期
4 王朝安;王集门;;苏轼北归度梅岭诗评析[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5 余立蒙;;苏轼“常理”新解[J];学术月刊;1987年06期
6 吴小平;欣赏·再现·表现——说苏轼《韩干画马赞》[J];名作欣赏;1988年03期
7 张连举;;苏轼凤翔诗作说略[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8 荀德麟;;苏东坡与淮阴[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9 冷成金;走出自然——从苏轼的山水诗看自然诗化的走向及其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10 俞浩胜;苏轼诗趣探微[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崇琛;;密卅的文化氛围与苏轼知密卅时期思想与创作的转变[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万斌生;;苏轼在王安石变法运动中的阶段性表现[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政治类[C];2003年
3 方健;;苏轼在徐州[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七辑)——中国古都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暨中华古都徐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孙维城;;论张先对苏轼词学思想的影响[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5 李霜琴;;试论李白与苏轼豪放性格之同异[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6 李静;;东坡词,以壮美之笔写士大夫之思[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孙悦佳;;茶中有味是清欢[A];茶与健康生活主题征文选[C];2004年
8 陈新雄;;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的写作年代与寄托意义蠡测[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9 季学原;;苏辛词代表作商校[A];首届辛弃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10 张国荣;;论李贺诗歌独特之“理”[A];广西语言文学学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潘素梅;苏东坡与成都[N];四川政协报;2003年
2 沈厚捚;质疑苏轼《渡海帖》[N];中国文物报;2001年
3 汪贵林;感谢苏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4 京夫;惟将翰墨留染濡[N];陕西日报;2002年
5 木斋;苏轼的审美人生[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荆溪欲归老,浮玉偶同游”[N];宜兴日报;2008年
7 王德义;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艺术[N];文艺报;2003年
8 撰文 封强军;坡仙留迹耀山水[N];九江日报;2008年
9 杨艳梅;苏轼济世救民的精神[N];吉林日报;2005年
10 苏晓晗;诗画相涵翰墨珍[N];美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外芳;论苏轼的艺术哲学[D];复旦大学;2003年
2 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大学;2005年
3 徐建芳;苏轼与《周易》[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傅新营;宋代格韵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由兴波;诗法与书法[D];复旦大学;2006年
6 李放;苏轼书法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俊;释道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安芮t
本文编号:1630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30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