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原始艺术对中国当代艺术启示的思考
本文选题:原始艺术 切入点:中国当代艺术 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一些当代中国的艺术作品与事件,已经从艺术的内里开始流失与变质。如果我们尝试着从最初的地方去找到答案和归宿,那么,原始艺术一方面将自身的意识蕴含其中,另一方面则自始至终将自身与象征天地灵气的外界生灵与器物联系在一起,以此来达到并维持内心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这无疑可以给予中国当代艺术以极大的启示。
[Abstract]:Some contemporary Chinese works of art and events have begun to drain and degenerate from the inside of art. If we try to find the answer and destination from the original place, then the primitive art, on the one hand, embraces its own consciousness. On the other hand, from beginning to end, it connects itself with the external beings and objects which symbolize the spirit of heaven and earth, in order to achieve and maintain the harmony and balance between the heart and nature, which can undoubtedly give great enlightenment to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分类号】:J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荣;商代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汪大白;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历史转折──朱熹“以《诗》言《诗》”说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谢晖;论诠释法律的意义整合[J];比较法研究;2004年02期
4 张大玉!北京,100044;对现代城市人性化空间创造的思考──从中国传统园林谈起[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5 张大玉!北京100044,欧阳文!北京100044;传统村镇聚落环境中人之行为活动与场所的分析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杨丽萍;东西方文化比较:论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7 宋漾;青铜器纹饰风格的演变[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石红;从士人心态分析《古诗十九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9 陈锋;由历史都城的中轴线设计想到的[J];城市规划;2003年04期
10 金南安;语言联想义教学刍议[J];池州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金坤;;《诗》《骚》龙凤文化意蕴发微[A];中国楚辞学(第六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2 江锡铨;;“标准化”:闻一多的新诗形式美学思考与艺术实践[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3 魏洪丘;;论闻一多新诗批评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核[A];2004年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范少言;城市地域系统演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强;《世说》学引论[D];复旦大学;2004年
4 白军芳;《水浒传》与《红楼梦》的性别诗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霍建波;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谢应光;中国现代诗学发生论[D];四川大学;2005年
7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沈t ;南朝陵墓雕刻造型风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9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10 肖佩华;市井意识与现代中国市民小说[D];河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苑琛;审美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2 阎伟;原始思维对《老子》和《庄子》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蔡萍;中国上古神话思维与审美意识发生[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魏华;陈洪绶与伦勃朗艺术人格心理探析与比较[D];河南大学;2002年
5 唐雪莹;梦与情铸就的人生丰碑[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庆明;论汉代文学自觉因素的积淀及其价值[D];新疆大学;2002年
7 何杰民;论纳兰性德词[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曾业桃;轴心时代的中国人性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贾延祥;《洼地上的“战役”》批判现象解读[D];苏州大学;2002年
10 陈秋笳;唐代女冠与唐代诗歌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朋;;迷途与寻根——浅谈中国当代艺术的某些现状和未来走向[J];工业设计;2011年05期
2 马学东;;中国当代艺术品的私人收藏研究[J];荣宝斋;2011年06期
3 翁菱;张黎;;“留注中国当代艺术”——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对话[J];艺术·生活;2006年05期
4 宋琛;;市场引导下当代艺术构成体系[J];艺术.生活;2007年03期
5 ;沈舟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行列[J];上海建设论苑;1994年04期
6 ;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J];美术文献;2010年03期
7 ;《中国当代艺术全集》绘画篇·油画第一卷出版[J];美术文献;2010年06期
8 梁玖;;中国当代艺术的加力诠释——评艺术本土阐释力作《中国当代艺术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王端廷;;当代艺术与大众的距离[J];东方艺术;2011年15期
10 常青;;风暴来临 当代艺术一片萧瑟 震荡过后 市场路在何方[J];中国拍卖;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朱凡;;长不大的青春期 试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玩”及其危险性[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2 马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经济学观照:回顾与展望[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彭肜;;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认同与身份策略[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封振国;;美丽的形式——谈新锐艺术及其存在的当代艺术精神状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裴临风;;边缘地带——有感于贵州当代艺术的现状、处境及其它[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燕世超;;文学本质的再思考[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黄翊;;重要的只是身体——中国当代艺术中“双性同体”符号的分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8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9 邱正伦;;新人本主义,中国当代艺术美学的主流趋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剑武;如何调整是关键[N];人民日报;2008年
2 张勇;张晓刚——中国当代艺术的“千万宝贝”[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本报记者 邱家和;专家多伦论道指点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与未来[N];上海证券报;2009年
4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 张晓凌;再塑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形象(上)[N];光明日报;2009年
5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 张晓凌;再塑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形象(下)[N];光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杨琳;博雅珊:中国当代艺术如此新鲜[N];上海证券报;2009年
7 西沐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与管理研究室主任;798的变局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境遇[N];美术报;2009年
8 商报记者 刘洋;中国当代艺术未进入低迷期[N];北京商报;2009年
9 郭燕 姚瑶;798:中国当代艺术新地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河清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当代艺术”缘何没有“中国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皓;艺术地理——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璇;大众化: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孙大棠;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的“观众”与“西方”[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3 王大治;扣响可能之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鸿渊;东施效颦[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5 聂琦峰;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因素[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6 曾彦斌;回到本地[D];中山大学;2004年
7 亢亮;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盲目性[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8 卢征远;当代艺术坐标系统与自我剖析[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9 张婧;重塑文化立场[D];天津美术学院;2010年
10 魏津;中国当代艺术中情色问题的表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30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30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