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中西文论之论圆

发布时间:2018-03-22 17:39

  本文选题:中西文论 切入点:论圆 出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西文论之论圆是一种大量而广泛的现象,学界却无比较角度的专文论列;探讨这一问题对于考察中西方的审美意识、继承和发扬文论遗产、开辟文学与数学的关系这一交叉学科、加强文化交流都有重要意义。中西文论之论圆有其共同处:在表示意味上有象征性,在认知感受上有审美性,在理论指向上有哲理性。但它们也有差异处:中方重韵致、格调,西方重形态、数理。其同是由于文学与数学的关系,其异是中西方的艺术特点、思维惯性、文化传统所造成。
[Abstract]:The theory circl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s a large and extensive phenomenon, but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no comparative point of view of the monographs, to explore this issue to investigate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China and the West,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heritage of literary theor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open up the interdiscipline of literature and mathematics and to strengthen cultural exchange. There are philosophical reason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ory, but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Chinese emphasis on rhyme, style, western emphasis on form, mathematical theory. Both of them are du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mathematics, and their differences are caused by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hinking inertia and cultural tradition of China and the West.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湘潭大学CSSCI校金秋项目“中西文论比较”成果 浙江省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化”基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爱斌;意境与意象两种至境艺术形象的审美差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2 马奔腾;当代禅美学研究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郑海凌;钱钟书“化境说”的创新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谷曙光;论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段宗社;诗性体悟与诗性言说——试论“妙悟”的创作论特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胡虹娅;李白与李贺游仙梦之比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曾艳兵;“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论艾略特的《荒原》[J];东方论坛;2003年03期

8 陈良运;找到古代文论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从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说[J];东疆学刊;2002年03期

9 范洁;袁枚诗论的影响[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魏泉;论《庄子》的言意关系[J];东岳论丛;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晖;从单柄眼镜到戒尺——论圣伯夫的批评方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君梅;从玄解到证悟[D];复旦大学;2004年

5 余虹;禅宗与全真道宗教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D];苏州大学;1999年

7 陈碧;《周易》象数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赵新林;Image与“象”——中西诗学象论探源[D];四川大学;2005年

9 易存国;乐神舞韵:华夏艺术美学精神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10 赵怀俊;走向神坛之路[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玉华;共同的关注,,不同的言说[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2 车振华;论袁枚散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古尊师;钱谦益诗歌三变[D];北京大学;2005年

4 沈艾娥;乔吉散曲意象的美学透析[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5 史丽娜;把美迎向此岸的第一人[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文飙;性情·才气·创新[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于志强;赵执信诗歌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渭绒;因陀罗之网:互文性与文学空间[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覃琳琳;姚贾诗人群体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冬蕊;章学诚与中国史学的近代转型[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向阳;;汉译西方诗学话语空间的拓展——摭论代迅先生《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的理论视界[J];名作欣赏;2011年20期

2 郭云;;论西方文论的中国化[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志艳;;西方文论教学改革刍议[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胡疆锋;;西风东渐30年——西方文论与新时期中国文论建设[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代迅;;汉译西方文论探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乐黛云;《中国文论:英译和评论》中西文论互动的新视野[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梁君;重建文学:从“本土化”再出发[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主持人 顾祖钊;中国文论:直面“浴火重生”[N];社会科学报;2005年

4 北京语言大学 高旭东;说自己的话[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陶水平;阐释学研究与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创新[N];文艺报;2002年

6 记者 刘構;探求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理论之路[N];文艺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国琳;“空白和未定”与文学翻译[D];四川大学;2005年

2 吴玲;情动辞发[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3 袁伟军;异域之镜[D];暨南大学;2008年

4 孙珍;《论文学空白》[D];南京大学;2012年

5 刘丹寅;论文学鉴赏的主体介入[D];暨南大学;2000年

6 汪沛;王国维“无我之境”说与艾略特“非个人化”论之比较[D];西北大学;2003年

7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8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49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649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4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