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白华的艺术史观
本文选题:宗白华 切入点:艺术史 出处:《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摘要】:宗白华基于形上学宇宙论的艺术观与美学观纠结在一起,具有艺术哲学的色彩。他始终关注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联,追求艺术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宗白华的艺术史观也是建立在民族宇宙观和美学诠释学的基础上,虽然没有温克尔曼所期待的科学艺术史的合理原则和丰富史实,但他并未寻找一个黑格尔式的"理念"来演绎艺术史。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域中,宗白华的艺术史研究沿着"艺术精神"主导下的艺术风格的变迁以及美感类型的演进来展开的。他主要是从艺术精神、文化象征与艺术风格、美感类型、艺术境界与价值等多个向度来阐释艺术史的观念。其艺术史观和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征。
[Abstract]:Zong Baihua's view of art and aesthetics based on metaphysical cosmology intertwined with the color of art philosophy.He always pays attention to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life and pursues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spiritual value of art.Zong Baihua's view of art history is also based on national cosmology and aesthetic hermeneutics, although there are no reasonable principles and rich historical fact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art that Winkelmann expects.But he did not seek a Hegelian idea to deduce art histo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Zong Baihua's study of art history is carried out along with the evolution of artistic style and aesthetic feeling type under the guidance of "artistic spirit".He mainly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art history from the aspects of artistic spirit, cultural symbol and artistic style, aesthetic type, artistic realm and value, etc.Its view of art hist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and diversity.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比较诗学视域下的中国艺术精神研究”(10BZW015)阶段性成果 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宗白华艺术美学体系研究”(CX10B_041R)成果之一
【分类号】:J1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尚鸿;唐晓红;;中国古代媒介——汉字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罗筠筠;;写实 传神 妙悟——宗白华先生治学三境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李春娟;;形上审美与价值同构——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论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赵学存;;宗白华关于中西美感发生论的比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陈慧慧;;中国古代西南农耕经济与西北游牧经济比较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宋金亮;;从《世说新语》中再说德行与个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陈希红;;简评骆自强主编之《传统文化导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程仁保;刘涛;;钱穆的民族文化史观浅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2 ;Which C is Technology?Civilization or Culture——The Analysis on Rationality of Technological Culture[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赵健;;孔子“天人”思想研究[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东平;;八坊民俗文化中商业文化特征及其建构[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5 张梅;;儒道互补与中国文人的心理结构[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6 顾晓伟;李云根;;在福建发现中国的海洋文化——历史记忆与海洋文化认同[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季春;;中国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8 郑德东;周武忠;;“瓷艺花语”——谈花卉在陶瓷装饰纹样中的文化内涵[A];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萧湛;;论宗白华美学的伦理学内涵[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俊红;中国家具设计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汪峰;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许登峰;基于社会网络的集群企业创新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7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产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齐朗;从文化建构视角论商务文本的翻译策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张f替,
本文编号:1709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09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