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的“教”与“学”
本文选题:包豪斯 切入点:战争 出处:《新美术》2011年06期
【摘要】:正艺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从剧作到歌剧,从电影到书籍封面,从诗歌到小说,从广告海报到绘画,从雕塑到建筑,都可概括为象征主义艺术。象征主义艺术的形式呈现出表现性和主观性的特点。其象征的内容传递着时代的信息:帝国主义、国际军备、大战准备。而当战争真的爆发时,一切禁锢都被冲破,个体从其确定性中撕
[Abstract]:The art forms in Europe after World War I , from the play to the opera , from the film to the cover of the book , from poetry to novel , from advertisement poster to painting , from sculpture to architecture , can be summarized as symbolic art . The symbolic content convey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times : imperialism , international armament , war preparation . And when the war really burst , all the confinement is broken , and the individual is torn from its certainty .
【分类号】:J11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鹤;寂寞英雄路[J];读书;2003年07期
2 保罗·易宝;;前卫艺术的先驱:1919~1933年的包豪斯学校[J];雕塑;2007年02期
3 翁震航;;包豪斯教育美学探讨[J];新美术;2009年02期
4 郭志刚;重新审视艺术设计教育——从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理念探索21世纪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王小元;;艺术和技术的合谋与共赢[J];文艺研究;2007年03期
6 杨镇宇;;“包豪斯”与中国现代设计[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李钢;;关于艺术教育中工作室制的研究[J];辽宁丝绸;2007年04期
8 王川进;安娜;;“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摇篮[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9 王振清;;重温那段传奇的历史——包豪斯给我们的启示[J];考试周刊;2007年08期
10 段海龙;莫霍伊·纳吉的构成主义摄影实践与现代设计教育[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包茜;;无形的和声——谈当代艺术理解与阐释中历史意识的现时性[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2 罗俊容;;碧野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爱惠;;教学、实习、就业相结合的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赵光旭;;巴什拉的诗意想象论及其美学意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6 刘道广;;艺术活动及审美对社会文化基调的影响[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7 杨传鸣;;《红楼梦》及其英译本语篇衔接对比——汉英主语省略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履生;从工厂到艺术园区的时尚[N];美术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闫雪静 本报通讯员 华锴 王彩霞;“798”艺术区环境展新貌[N];北京日报;2008年
3 陈思广;当代战争小说创作观念反思[N];文艺报;2004年
4 李樱 李娜;798:从工厂到艺术仓库[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5 A.D.柯曼 /文 陈韶晖/译;是什么让一幅照片价值290万美元?[N];深圳商报;2007年
6 子雨;可怕的文学、可爱的文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盛忠谊;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N];中国包装报;2000年
8 刘士林;“方法论”的回顾与反思[N];人民日报;2005年
9 实习记者 王姝;为“两节”圆满成功做好准备[N];广元日报;2006年
10 周舒;“做中国艺术家的保护者,是我们的荣誉和荣幸”[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李胜清;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实践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钰;“心哉美矣”[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德林;主体性的神话与消亡[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3 胡春晓;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D];重庆大学;2005年
4 贾晓慧;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地位[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5 刘长春;环境色彩设计[D];东南大学;2005年
6 刘飞;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与限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任姗姗;媒介嬗变与中国当代媒体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郑国庆;作家与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余丹;艺术设计学科基础课程潜在性内容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庆;虚无“镜像”中的“他者”[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095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09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