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8-04-04 10:22

  本文选题:解构主义 切入点:误读 出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摘要】: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从发展历程上看,巴特"作者之死"理论扫清了"作者权威"的障碍,向合法误读迈出了第一步;布鲁姆首先提出"误读"术语,把它作为作家克服"影响的焦虑"的策略,而后扩大到阅读领域,提出"一切阅读皆误读";德里达、德.曼、米勒等人则从语言修辞的角度深化了误读理论,把误读作为解构式的修辞阅读来加以倡导;德里达文学批评中的泛文化色彩、米勒把解构批评运用于文化研究的自觉努力,共同推动着误读理论向文化批评的转向。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construction theory, Bart's "death of the author" theory clears the obstacle of "author's authority" and takes the first step towards legal misreading.Using it as a strategy for writers to overcome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it was extended to the field of reading and put forward that "all reading is misread"; Derrida, de.On the other hand, Mann, Hans Muller and others deepened the theory of misread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rhetoric, and advocated misreading as deconstructed rhetorical reading; the pan-cultural color of Derrida's literary criticism, the conscious effort of Hans Muller to apply deconstruction criticism to cultural research,It promotes the shift from misreading theory to cultural criticism.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0YJC751088)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甜甜;;论《聊斋志异》的“戏言生事”叙述模式[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江守义;;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杜萌若;;王羲之的“影响的焦虑”与王羲之影响的焦虑[J];书画世界;2011年01期

5 付伟忠;;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杨丽荣;;“我”叙述者的他性——浅谈《我的名字叫红》的叙述者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7 杨春芳;福柯话语理论的文化解读[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8 金松林;;影响即误读:哈罗德·布鲁姆“误读”理论试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7期

9 雷胜学;;乌托邦的修辞幻象——格非小说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钱锡生;;秘响傍通 恍惚相似——论李贺诗与梦窗词艺术处理之异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文虎;黄桂萍;;草根文化浪潮里的声像本质——播客社会文本的意义解读[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卫华;;文学性:从“唯一特性”到“家族相似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3 熊辉;;中生代诗人与70后诗人的比较研究[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孙为;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周小娟;探寻“自我”—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主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罗昔明;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D];北京大学;2011年

10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3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4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强向丽;论新时期政治抒情诗[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东明;文本视域之当代西方建筑差异性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陈甜;铁凝小说语言符号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乃鹏;个人话语空间中的诗艺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段菲;从英文台词看中美文化的交互态势[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坤;自然生命镜像中的孤岛意象[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肖锋;;论修辞研究的心理学依据[J];语言与翻译;2009年02期

2 李军;对修辞研究视角的思考[J];修辞学习;1996年04期

3 刘叔新;开拓修辞研究和词汇研究面向实际的新境域——读《词语修辞与文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4 陈汝东;瑞查兹及其修辞研究(上)[J];修辞学习;1998年01期

5 侯友兰;世纪末我国修辞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聂焱;修辞研究的方法和策略[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王兆胜;;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评论二题 正本清源与圆融通明[J];延安文学;2004年05期

8 李义海;;郭沫若西周金文修辞研究及意义管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王玉仁;;整体最优理念与汉语修辞研究[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侯友兰;;现代汉语修辞教学改革刍议[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汝为;;修辞研究与“博客”牵手[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2 王希杰;;修辞研究,修辞学史,修辞学评论[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3 李义海;;郭沫若西周金文修辞研究及意义管见[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4 鞠玉梅;;关于修辞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宫岩;;“三一”理论的逻辑结构[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铁民;;浅论句群修辞及其思维艺术[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7 施发笔;;探索的历程 科学的结晶——评《王希杰修辞学论集》[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郑庆君;谭琳;向琼;;推陈创新语坛典范 博大精深三一特色——《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及王希杰学术思想座谈纪要[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孟建安;;《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的特点与价值[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希杰;羊芙葳;;关于修辞思想的对话[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美著;汉字修辞:修辞学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2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秦旭 顾明栋;理论和消失的未来[N];文汇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春玲 实习生 向斌;态度决定高度[N];黄石日报;2006年

4 陈光磊;何必再来“倒装”?[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5 严云受;开拓修辞学研究空间[N];光明日报;2002年

6 杨仁敬;美国文学与美国文论[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盛宁;重读《论解构》[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李静;新时期小说研究的新视野[N];文艺报;2008年

9 吴家珍;继承创新 高屋建瓴 有物有序 朴实无华[N];光明日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胡殷红;“道德冷淡”[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晓红;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D];复旦大学;2005年

2 武锦华;镜像的“长镜头”[D];浙江大学;2006年

3 毛兵;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修辞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4 柴改英;英语广告语篇的同一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赵英玲;汉语冲突话语语用修辞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郭洪雷;中国小说修辞模式的嬗变[D];山东大学;2006年

7 马景秀;新闻话语意义生成的系统功能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李华;《左传》修辞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吴康茹;热拉尔·热奈特修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青;“创造性”误读[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贾悦;论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批评与其意识批评的关系[D];北京大学;2011年

3 陶金;零度偏离理论视角下的微博修辞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4 吾买尔江·依不拉音;“乐师传”的修辞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5 佃国华;在虚伪与真实之间[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段钰;对诡辩的修辞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7 毛思敏;布鲁姆的“误读”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潘正方;博客标题的修辞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春晴;现代汉语缩略语的修辞、认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10 谢圣礼;对正典的捍卫与坚守[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95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095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b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