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中文艺学建构的西论中化
本文选题:文艺学 切入点:全球化 出处:《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摘要】:新时期文艺学建构的30年,也是在全球化语境中西论中化的30年,全球化语境及相对于文艺学的西论中化,不仅是文艺学建构置身其中的时代背景,更是文艺学理论建构的过程本身以及文艺学的理论形态本身。全球化语境中文艺学西论中化的富于理论意义的要点在于:1.作用于文艺学建构的全球化的双面影响,即全球化不仅提供了全球性理论建构的视野及理论资源,这也形成了被动的主体性压抑。2.传统在全球化中成为民族自我的身份根据。3.问题式研究是30年来文艺学主体性建构的身份标志。4.文艺学理论建构在全球化中体现出边缘化倾向。5.文艺学理论建构在全球化西论中化中形成复合性话语表述。
[Abstract]:The 30 year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new period is also the 30 years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theory of globalization. The globalization context and the western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are not only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lso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It is also the process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theoretical form of literature and art itself.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western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lies in: 1.The dual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which ac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that globalization not only provides the field of vision and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global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forms the passive subjective repression.Traditional identity as a national self in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basis. 3.Question study is the identity mark of the subjective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past 30 years.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theory reflects the tendency of marginalization in globaliz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forms the compound discourse expression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春元;;论刘勰的“情采”观及其审美理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齐长立;辩证法:马克思怎样改造了黑格尔[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江智萍;围困主体与主体突围——浅谈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文艺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邱国盛;从戊戌维新看近代北京、上海的城市互动[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5 朱媛;;试论身体美学的理论范式与研究意义[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郑忆石;“一元决定”与“多元决定”——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矛盾观的解读[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温恕;马谢雷论科学的文学批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刘大军;“断裂”中的“绵延”——对阿尔都塞“断裂说”的评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Z1期
9 陈文新,王君丽;对马克思制度理论的新解读[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10 黎光容;;人之本质:破解“两个马克思”之谜的新视角[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唐宏强;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黄和新;马克思所有权思想述要[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7 姜异新;艰难的现代化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苑华;评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4年
9 卜祥记;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钱立火;《资本论》与唯物史观[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彩虹;寻找新的锚地[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葛秀华;从“西方化”到“中国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邹强;雅典娜之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邢斌;“异乡”母题与“元历史”想象——论冯至现代期的创作[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悦;马克思主义法学方法论及其当代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李智瑛;宋代饮食器的造型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7 熊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狂欢化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谭德生;艺术的转折[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9 孔祥丽;《文心雕龙札记》中的“为文之术”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丽青;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阅读和阐释的绝对视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徐;;论政治文化对文艺学的影响[J];吉林教育;2011年16期
2 王凯波;;关于文艺学教学实施“三创”教育原则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1年08期
3 王凯波;;略论审美体验法在文艺学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1年09期
4 陆贵山;陈爽;;我的宏观文艺学研究[J];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00期
5 杨向荣;刘娟;;边界游离中的知识建构——新世纪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与检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泓峻;;对30年来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两次范式转移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王伟;;结合实践,综合研究——文艺心理学教学困境及出路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刘彦顺;;从“时间性”论“本质主义”文艺学的终结[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郭丽;;论文学翻译中的控制因素(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8期
10 曾军;;构筑中西文论的对话平台——评杨立民的《文学活动的多维阐释》[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益荪;;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复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毛庆耆;;关于文艺学概念涵义问题的讨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毛庆其;谭志图;;论社会主义文艺学学科建设[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李衍柱;;马克思主义人论和文艺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黄力之;;艺术本质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不同尝试——普列汉诺夫和卢卡契的比较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徐亮;;论文学时代的文艺学[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徐汝霖;;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借鉴性的思考[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曾庆元;;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的回顾与反思[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向荣;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思[N];文艺报;2010年
2 仲滔;哲学和美学、文艺学本体论问题学术研讨会举行[N];光明日报;2009年
3 于文杰;文艺学发展的国际化问题[N];文艺报;2002年
4 邵宏;文艺学与比较文艺学[N];文艺报;2001年
5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6 冯宪光;“间性”的发现[N];文艺报;2003年
7 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程正民;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周雪梅;继承与拓展[N];中国艺术报;2003年
10 ;高扬新人文精神的旗帜[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2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祁永芳;新时期文艺学研究与自然科学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D];浙江大学;2007年
5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8 何志钧;文艺消费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时宏宇;宗白华艺术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4年
2 王元兵;近30年“文艺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刘桂霞;文艺美学园地的拓荒者[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梁静;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杨正华;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生成背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程圃芳;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现代创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丽青;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阅读和阐释的绝对视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8 权晶;体系 精神 方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9 严波;大众文化:重建中国文艺学的新思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滕家峰;日常生活审美化思潮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10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10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