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审美文化研究到审美文化生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5 22:29

  本文选题:审美文化 切入点:文化生态 出处:《学术研究》2010年11期


【摘要】:审美文化生态研究提供了不同于文本化的审美文化研究的另一种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这种研究从地域差异、传承演变、群落认同和文化空间的联系中考察审美文化发展演变过程的现实活态特征与当代中国的特殊性问题,为审美文化研究打开新的视域和研究空间。比如,作为大众重构的想象性体验,乡土文化正在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一部分,因此民俗美学不仅要关注作为乡土文化传统的审美体验,而且要研究乡土文化传统如何进入日渐都市化的当代文化空间并且在生成着新的审美文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群落化为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提示了一种非经典的社会学视野,在此视野下研究审美活动的目的不是要寻找普适性的规律或普遍的美学理想,而是要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审美活动差异,在不同群体的冲突与对话交流中导向对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全面认识。同样,空间转换成为当代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都市美学如果不是制作都市乌托邦的理论蓝图,而是关注当代空间的审美文化生态研究的话,就必须正视和研究都市文化空间的内在矛盾和非整合性。
[Abstract]:The study of aesthetic culture ecology provides another kind of academic visual field and research train of thought different from textual aesthetic culture research.This kind of research examines the realistic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aesthetic culture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connection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community identity and cultural space.Open a new horizon and research space for the study of aesthetic culture.For example, as the imaginative experience of mass reconstruction, local culture is becoming a part of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ecology. Therefore, folk aesthetics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aesthetic experience as a tradition of local culture,Moreover,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how the local cultural tradition enters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space of urbanization and is producing new aesthetic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The combination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into aesthetics and literature and art suggests a kind of non-classical sociological field of vision, in which the purpose of studying aesthetic activities is not to look for universal laws or universal aesthetic ideals.Instead,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s and guide th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al ecology in the conflict and dialogue among different groups.Similar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a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activities. If urban aesthetics is not to make the theoretical blueprint of urban utopia, bu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aesthetic cultural ecology of contemporary space,It is necessary to face up to and study the inner contradiction and non-integration of urban cultural spac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才勇;;本雅明“巴黎拱廊街研究”的批判性题旨[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亮;黄万金;;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2 黄岚;;浅论旧城改造的可持续性[J];安徽建筑;2006年04期

3 李毅超;;城市设计中的可防卫性空间初探[J];安徽建筑;2009年04期

4 张树楠;尚改珍;董英魁;黄涛;;开放式公园边界空间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5 吴岩;杨子夜;;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5期

6 徐国良;甘萌雨;;历史街区内部开放空间建设研究——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7 王元媛;贾东;;首钢工业文明轴线的提出与设计——工业遗产的更新与城市道路景观的结合[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夏宏玉;高燕;;城市化背景下居住空间分异现象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汤敏;;公共空间设计新视角——活动设计与情趣设计——访巴塞罗那后有感中国公共空间设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4期

10 李秋香;李麦产;;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意志探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柴彦威;肖作鹏;张艳;;中国城市空间组织高碳化的形成、特征及调控路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李德宽;;对中国城市回族社会空问演化的理论分析——兼与美国芝加哥市少数族群居住空间的比较[A];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易承志;;美国大都市区政府治理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胡大愚;;新都市主义浪潮中的城市物理环境变迁——以南京下关地区宝善街区概念规划设计为例[A];2010年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唐静云;;增强城市活力的开放空间设计方法——以芝加哥千禧公园为例[A];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苏妮;马航;;深圳东门商业街区活力提升的策略与方法[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彭晖;;四川北路购物中心对地方社会网络的影响[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伟奇;孙静;;区域设计:总体城市设计研究的新视角[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何林;蒋伶;;创造富有功能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观[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有军;黄耀志;刘强;花茜;;论后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转向[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文岩;广州旧城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2 汪峰;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陈双;中西部大城市城中村空间形态的和谐嬗变[D];重庆大学;2010年

4 王铁雄;美国财产法理念的变迁[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5 姚准;景观空间演变的文化解释[D];东南大学;2006年

6 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李将;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文化变迁与价值冲突[D];同济大学;2006年

8 张雪伟;日常生活空间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王志军;上海“一城九镇”空间结构及形态类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朱怿;从“居住小区”到“居住街区”[D];天津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亚琦;自然与人本视角下对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海波;泰安山城结合部公园游人行为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春彦;邯郸市城市住区更新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4 吴韦成;新旧商业混杂街区景观共生性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5 闫立惠;杭州市中心城区历史建筑功能置换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柏小玲;规划设计中的案例研究方法[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7 吴庭;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调整的制度建设与市场协调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王冀曼;水网城市滨水空间更新设计研究初探[D];重庆大学;2010年

9 吴慧;乌托邦与消费社会中的城市设计[D];重庆大学;2010年

10 马增翠;建筑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一体化研究初探[D];天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英;;文化生态园中的理论奇葩──《文化生态学》评介[J];学术研究;2007年03期

2 梁海钢;浅谈大众文化的兴起对经典美学的挑战[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胡远远;;新疆汉民族审美文化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2期

4 谭君强;陈芳;;叙事学的文化研究与审美文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5 林雁;;自古无人作花史,官梅已向纪中书——评程杰教授《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6 杨田华;;云南洞经音乐的文化生态浅析[J];文艺争鸣;2010年12期

7 ;推进审美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面向21世纪的思考[J];学术研究;1998年02期

8 陈俊愉;;《中国梅花审美文化研究》序[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孙天瑞;;漫谈审美文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08期

10 朱利安·H·斯图尔特;潘艳;陈洪波;;文化生态学[J];南方文物;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放鸣;张儒雅;;地方审美文化研究:一个亟待重视的美学领域[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娟;;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乡土文化保护[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阚耀平;;基于乡村旅游的苏北乡土文化系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4 王琼林;王林贵;;异丙隆等混配防除麦田杂草群落的效果[A];江苏省农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5 李跃;王艳慧;陈唐江;;野鸭湖湿地土壤肥力分布格局及其与植被关系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6 徐放鸣;;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前沿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李逢春;;简谈乡土文化进入中小学文史科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作用[A];“宝鸡历史文化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孙延军;莫贤华;徐晓晖;丁明艳;廖文波;叶常镜;;深圳马峦山华南紫萁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研究[A];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九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谢金良;;转型时期审美文化研究如何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包玉英;王启;;羊草+大针茅草原群落AM真菌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A];中国菌物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慧敏;从乡土文化入手,,如何[N];人民日报;2005年

2 廖明 龚远洪 梁奇炎;铜鼓乡土文化舞台气象新[N];宜春日报;2009年

3 嵇东 陈浴 徐承志 徐建军;红窑建成苏北乡镇首家乡土文化陈列室[N];经理日报;2009年

4 记者 王心武;海南定安挖掘乡土文化[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张智敏 于呐洋;乡土文化 我终生的挚爱[N];法制日报;2003年

6 撰文:陈启海 杨礼兵;拯救乡土文化品牌[N];湖北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阮锡桂 通讯员  王建新;校园涌动乡土文化潮[N];福建日报;2006年

8 记者  肖军 通讯员  伍竟轩 米小红;中方乡土文化“孵出”文明乡风[N];湖南日报;2006年

9 金笠铭;乡土文化观与新农村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6年

10 记者 李晓玲;新疆积极救“刀郎”[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建军;风筝的文化生态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茹文明;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生态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3 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4 耿美云;城市公共空间特色景观衍续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5 李生才;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4年

6 田桂泉;燕山北部山地丘陵及毗邻沙地苔藓植物区系与生态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张启昌;蓝靛果忍冬生态适应性及高效繁育体系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程煜;中亚热带木荷马尾松林恢复过程的群落及凋落物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9 熊燕;热带、亚热带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弹尾纲系统发生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彤;天然东北红豆杉种群生态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林;扎龙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生态特征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江婷;南京城市湿地公园植物造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王强;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森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黄磊;成都平原农村建设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5 潘国林;巢湖十五里河河口湿地植被生态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李立志;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主题公园群落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李秉一;太白山不同海拔缓步动物群落组成的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郝朝运;濒危植物七子花种群生态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9 夏木美;网络社会企业间食物链关系演化模型研究与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赵利清;草坪杂草发生动态与水分生理生态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16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16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0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