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新发展”还是“伦理批评新道路”——叙事伦理的提出及其理论价值
本文选题:叙事伦理 + 叙事学新发展 ; 参考:《江汉论坛》2009年07期
【摘要】:近年来,"叙事伦理"逐渐成为时髦词汇,走俏于中西文论界。但由于具体语境的规约,中西学者各自强调叙事伦理意涵的一端:布斯等西方学者在"叙事学新发展"的意义上,侧重叙事机制的分析;刘小枫等中国学者则在"伦理批评新道路"的向度上,偏重伦理意涵的阐释。这两种理解和运用方式有其具体历史语境的合理性和不可否认的学术意义。但设若跳出中西文化语境的制约,从文论自身的逻辑类型及其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中西学者对叙事伦理的阐述,其实均未触及它所潜含的真正价值:两种文论类型也即伦理批评和形式批评有机结合的综合化发展趋势。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narrative ethics has gradually become a fashionable word, popular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However, due to the rules of specific context,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emphasize one end of narrative ethics: Booth and other western scholars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mechanism in the sense of "new development of narratology"; Liu Xiaofeng and other Chinese scholars put emphasi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ethical implic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new way of ethical criticism". These two ways of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have the rationality of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and undeniable academic significance. Howev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ogical types of literary theory itself and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s expound the narrative ethics, if they jump out of the restriction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text and look at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own logic types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fact, none of them has touched the true value it contains: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ethical criticism and formal criticism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现代性”与百年中国文学潮流研究》(08A020)成果之一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红旗;;伦理批评的一种可能性——论小说评论中的“叙事伦理”话语[J];当代文坛;2006年05期
2 詹姆斯·费伦;唐伟胜;;“伦理转向”与修辞叙事伦理[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李志雄;季水河;;卡塔西斯: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叙事伦理批评原则[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3期
4 伍茂国;叙事伦理:伦理批评新道路[J];浙江学刊;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宗社;;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卢文婷;;破碎的身/影:续写与对话——《野草》与德国浪漫主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方兵;;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潘啸龙;朱瑛;;潘岳人品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李丽;;从“认同”到“背叛”——1930年代以来短篇小说体式的多样化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王娟萍;;西方电影中的隐喻修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赵春霞;;试比较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雕塑作品的存在方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10 王丽;;被诅咒的家族——论尤金·奥尼尔家族的悲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张立群;;历史的“观念”、“叙述”及其他——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孟祥荣;;石碣、太尉及其它——漫议《水浒传》的叙事结构与主旨[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4 张进;;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5 泓峻;;文学对语言的影响——一个重要的文学价值论研究维度[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6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6 许丽;论新时期我国社会历史批评的转型[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莉;《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空间叙事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明;荒诞极处见真实[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航飞;论90年代以来官场小说的叙事伦理[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谢有顺;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6期
3 谢有顺;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写作伦理[J];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05期
4 周志雄;游走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张e∷德踇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5 谢有顺;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兼谈东西的《后悔录》[J];南方文坛;2005年04期
6 伍茂国;《狂人日记》的另一种读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7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8 王忠祥;;建构崇高的道德伦理乌托邦——莎士比亚戏剧的审美意义[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9 向荣;;反腐叙事的另一种可能与小说的伦理性——关于长篇小说《天地平民》的札记[J];小说评论;2005年06期
10 伍茂国;叙事伦理:伦理批评新道路[J];浙江学刊;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军府;;现代小说叙事伦理[J];文艺评论;2011年03期
2 ;文讯[J];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06期
3 叶立文;伦理记忆与道德重构[J];小说评论;2002年01期
4 伍茂国;论传统伦理在鲁迅小说叙事中的境遇[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伍茂国;论传统伦理在鲁迅小说叙事中的境遇[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阳根华;;霍桑与都德的小说叙事伦理比较[J];山东文学;2009年07期
7 唐伟胜;;叙事伦理:故事、话语与阅读[J];叙事(中国版);2010年00期
8 伍茂国;论传统伦理在鲁迅小说叙事中的境遇[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伍茂国;;论传统伦理在鲁迅小说叙事中的境遇[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何小丽;;论小说叙事伦理的兴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德威;;众声喧哗以后:当代小说与叙事伦理——在人民大学的演讲[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刘晓文;;西方女性文学的道德情境及其文化体认[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四平;;喜剧氛围下的差异与生成——新世纪新诗理论批评纵横谈[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张光芒;;麦家小说的游戏精神与抽象冲动[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强;以情感为主线的叙事伦理[N];文艺报;2011年
2 穆肃;朱大可:亲历文化怪象时代,我感到幸运[N];东莞日报;2010年
3 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向荣;民间口述:直抵人心见证历史的灾难叙事[N];光明日报;2009年
4 王晖 南平;报告文学:一篇虚构的“讣闻”[N];文艺报;2003年
5 李敬泽;报告文学的枯竭和文坛的“青春崇拜”[N];南方周末;2003年
6 贺绍俊;平民化的人文情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7 王迅;在颠覆中重建[N];文艺报;2010年
8 汪政;小说的快乐主义原则[N];文学报;2001年
9 李建军;文学因何而伟大[N];文学报;2009年
10 吴俊;也说“报告文学”身份的尴尬[N];文汇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海鸥;辛克莱·刘易斯小说的文化叙事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李丹梦;“文学豫军”的主体精神图像[D];复旦大学;2006年
3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谢有顺;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D];复旦大学;2010年
5 王志华;人类的关爱与生命的体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尚必武;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晨;《金色的耶路撒冷》之叙事伦理[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静;刘小枫叙事伦理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春玉;东西小说的叙事伦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梁雪茹;当代图像叙事伦理及人的忍受性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5 王金艳;生态女性主义的叙事伦理[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周韵;虹影小说的叙事伦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德发;普希金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02年
8 李娟;从女性生命形态看严歌苓小说的叙事伦理[D];河南大学;2010年
9 侯芳;方方小说的叙事伦理与道德重建[D];西南大学;2007年
10 胡雪丹;自由的囚徒[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97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97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