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审美意识形态”视角看布迪厄的美学批评

发布时间:2018-04-24 17:53

  本文选题:布迪厄 + 审美意识形态 ; 参考:《当代文坛》2010年05期


【摘要】:中国文艺美学界提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极大的理论整合与发展潜力,它使我们能够从新的层面和框架来理解文学与社会、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本文以布迪厄的美学批评为例,试图分析西方批评理论整合审美和意识形态两重维度的复杂过程。本文揭示了布迪厄的美学批评与当代西方批评理论的对话和差异性重构关系,以及布迪厄的美学尝试以反康德美学的方式重返康德提出的审美自律的价值追求。本文希望通过这一例证,来彰显"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价值。
[Abstract]:The theory of "aesthetic ideology" put forward by Chinese literary and artistic aesthetics circles has great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which enables us to underst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society, aesthetics and ideology from a new level and framework. Taking Bourdieu's aesthetic criticism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omplex process of integrating aesthetic and ideological dimensions in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urdieu's aesthetic criticism and contemporary western criticism theory and the difference reconstruction, and the aesthetic attempt of Bourdieu to return to the value pursuit of aesthetic self-discipline put forward by Kant in the way of anti-Kant aesthetics. This paper hopes to demonstrate the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aesthetic ideology" theory through this exampl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乔明;论艺术中介的管理[J];东南文化;2003年07期

2 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理论研究初探——从本质界定、功能分析到意义认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周韵;先锋派的两个现代面相[J];江汉论坛;2005年11期

4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陶东风;;文艺学知识的重建思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周宪;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J];求是学刊;2005年03期

7 陈鸣;丰子恺的艺术占位策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黄剑;艺术场域中文化资本的价值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王文卿,潘绥铭;男孩偏好的再考察[J];社会学研究;2005年06期

10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3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高建为;左拉的自然主义诗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5 孙燕;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蓉蓉;学府内外[D];复旦大学;2006年

7 李涛;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1937—1945)[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8 张国举;创新场域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9 刘拥华;社会世界的底蕴:从二元论到二重性[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炜;文化的衰解及图像折射[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2 毛丽芳;读图时代与符号消费[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昌良;《新华副刊》之《工人习作专页》述评[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娟;危机与突围[D];郑州大学;2006年

5 戴陆;区隔—布尔迪厄对“趣味”的社会学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刘晓男;西方美学精神现代转型视野中的波德莱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王利萍;民国名刊《红杂志》、《红玫瑰》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8 郭鹏;吴伯箫散文论[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农建南;中国传统书画批评“品”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莲红;托多洛夫对话批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彦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观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侯斌英;;冯宪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批判性借鉴[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田龙过;;《文学理论》教材中反本质主义文学提问方式的再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范永康;刘锋杰;;建构主义文论再反思[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5 罗宏;;对文学原理教材中之创作论阐释的思考——以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施立峻;;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对话性[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学文;马建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献疑[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盖生;;文学是语言艺术:一个命题的还原——兼评“审美意识形态”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3 陈定家;;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4 刘根生;;创新中的疑窦——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几点质疑[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刘建国;;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意识形态辨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李永新;;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身体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王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质再考辩的必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唐邈芳;;文学“是话语蕴藉中的意识形态”吗?——对一种文学定义的辨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马驰;;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清凉;多声部“合唱”中的迫问与还原[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北文;文艺本质如何界定引发学术争鸣[N];文艺报;2006年

3 宫苏艺;文艺本质如何界定 引发学术争鸣[N];光明日报;2006年

4 续鸿明;我们应当为中国而艺术[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董学文;文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意义和当代价值[N];文艺报;2006年

6 王杰;关于文艺学和美学的现实性问题[N];文艺报;2005年

7 马建辉;2007年文艺理论热点扫描[N];文艺报;2008年

8 王子予 聂茂;文艺理论的建设与使命[N];文艺报;2005年

9 南志刚;先锋文学的回归与抵抗[N];文艺报;2006年

10 汪意云;沦为枷锁的女性审美[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胜清;文艺意识形态性的实践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倩;皮埃尔·布迪厄及其《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楠;从趣味判断到趣味区隔[D];西北大学;2010年

3 姚倩;美学、身体、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丽芬;重新阐释马克思[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秦咏梅;新时期文学审美本质论的提出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丹;重审“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明洁;意识形态诗性化过程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卫红;审美视域中的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小兵;解读布迪厄的文学场理论[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李红丽;文学: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97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97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b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