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语言的艺术特质及其启示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 + 经典著作 ; 参考:《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叙述方法取决于对象本身的性质。凭借深厚的文学造诣,在理论著作创作过程中,经典作家时常引入优美的诗文、运用文学典故和文学修辞来阐释抽象的理论,著作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美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叙述方法的理论和实践,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Abstract]:Marx and Engels thought that the narrative method depended on the nature of the object itself. By virtue of profound literary attainments, classical writers often introduce beautiful po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oretical writing, and use literary allusions and literary rhetoric to explain abstract theories. The writing language is vivid and aesthetic. Studying Marx and Engels' theory and practice on narrative method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大众化研究”(项目编号:09BZX020)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学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MLB002)
【分类号】:D641;I0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赛枚;;张悦然文学语言的语义表达特点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 刘晓文;文学语言的双重品格——“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3 孙虹;试析文学语言的“指称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王培基,秦红月;文学语言的丰富性特征综探──文学语言特征研究之四[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王汶成,高岩;论文学语言研究的几个前提[J];潍坊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任立国;网络文学语言窥探[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7 欧阳旭;;浅谈文学语言中平行(Parallelism)的美学特征[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张峰;;悖理之语与个性表达[J];写作;2006年18期
9 黄小平;;文学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特征之一——追求语音的音乐美[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1期
10 黄红;;文学语言的“空白”生成的张力[J];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国旗;;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化的理论思考[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2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高玉;;文学语言视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盛光希;;文学语言的二元对立与统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5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6 张先亮;;文学语言文化特征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7 刘福根;;新时期文学语言的创新与规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于海飞;;色彩词在文学语言中的功能[A];语海新探(第五辑)——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郑颐寿;;深人推进文学语言研究——本届学术会议论文简析[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10 吴绵绵;;人文修养与文学语言的互动关系[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晓红;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和格萨尔史诗文化[N];甘孜日报(汉文);2006年
2 本报记者 石一宁;文学语言还有标准吗?[N];文艺报;2003年
3 文洁若;《北京地域文学语言研究》京派语文学问大焉[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4 蓝洱海;经典著作的增值与减值[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盛光希;文学语言的二元对立与统一[N];文艺报;2006年
6 童庆炳;文学的第一要素[N];学习时报;2003年
7 李茂叶;文学语言研究的特殊性[N];文艺报;2007年
8 卢伟;文学语言的语料库研究方法[N];文艺报;2004年
9 封秋昌;文学与人类同在[N];河北日报;2004年
10 郝雨;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茂叶;人文语言视域下的文学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潘华琴;文学言语的私有性[D];苏州大学;2007年
5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6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陈志杰;文言在外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形态的转折[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莹;《第二十二条军规》黑色幽默语言特色的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杜志峰;[D];浙江大学;2004年
3 苏婷;论诗意的文学语言[D];安徽大学;2004年
4 郭妍;文学语言和广告语言模糊性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江丽芝;阅读与观看——文学与电影的接受比较[D];暨南大学;2004年
6 王坤;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顺应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光伟;文学语言与电子媒介关系初探[D];河北大学;2006年
8 曹红;试论英语儿童文学的汉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华筠;文学语言“集体模式”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郑一舟;走在结构的边缘岔道上:秩序与冒险的永恒斗争[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98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798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