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中国经验的价值取向构建
本文选题:文学批评 + 中国经验 ; 参考:《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摘要】:当代文学批评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建立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而中国经验的缺失是当下批评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其原因主要在价值取向上的偏离和迷失。重建当代批评中国经验在传统性与现代性衔接、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贯通、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的主体性价值取向,对于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must be based on Chinese experience, and the lack of Chinese experience is the problem and deficiency of current criticism, which is mainly due to the deviation and loss of value orient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construct the subjectiv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critical Chinese experience in the connec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the link between nationality and worl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value system of criticism.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项目“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及其评价制度建设”(项目编号:08BZW01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荫林;关于概念与其对象及定义的新见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徐庆利;;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形成与发展[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徐国栋;;从身份到理性——现代民法中的行为能力制度沿革考[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黄正华;;维特根斯坦的反私人语言论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宋宣;试论萨丕尔的功能主义语言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邱紫华;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艺术大师的美学思想[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邹秀春;;洛克道德法思想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的启示[J];河北学刊;2006年05期
9 罗翔凌;江金波;;浅析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构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唐凯麟;道德思维引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郎晓玲;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周丽;论近代自然法的产生[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素华;对政治认同的功能和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兴国;从逻辑思辩到哲学架构[D];南开大学;2000年
6 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郝明君;知识与权力[D];西南大学;2006年
8 张小勇;维柯教育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邓永芳;文化现代性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钟志华;理解性数学教学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晶晶;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关怀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涛;传统儒家人本思想现代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亚丽;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张书玲;高职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董震;董仲舒哲学思想中的人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6 李玲;从西方哲学的内在逻辑看近代知识论哲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卢剑平;人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颜良举;论民法中的攻击性紧急避险[D];华侨大学;2007年
9 宁林彬;良心塑造的教育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何丽青;大学生日常行为的道德自省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温儒敏;;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文学评论;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学智;;新总体论文体批评——李敬泽文学批评阅读[J];南方文坛;2011年05期
2 王晓峰;;当下文学批评的批评[J];艺术广角;2011年04期
3 李建军;;文学批评:最是盛气不可无[J];文学自由谈;2011年04期
4 凌朝栋;;论《书目答问·集部》的文学批评意义[J];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00期
5 邱亚雷;;徜徉于文字之中的炼金术士——我看王迅的文学批评[J];红豆;2011年07期
6 傅绍良;;徐中玉先生访谈录[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7 牛寒婷;;重返文学批评的场域[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8 秦桂平;;文学批评的标准之思——从“文学性的扩张”谈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牛艺霞;;迟到早退的主流文学批评——从“80后”文学看主流文学批评的缺席[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申玲;黄鑫;;外国文学的多元化批评[J];飞天;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古远清;;90年代的文学批评特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4)[C];1999年
2 林建法;;建立文学批评的秩序[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3 江冰;;80后与网络:文学批评的双重阻隔[A];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6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黄文倩;;寻找那些失落的视野:重读「探求者」高晓声1985年后的小说——一个台湾研究者的困惑、思考与解读(发言提要)[A];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6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京文;;一份问卷引出一场争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6 白烨;;分野、分流与分化——媒体时代的文学流变考察[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7 王玉春;;世纪进程中的先锋小说思潮——兼论“认同”的文学史意义[A];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6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颜敏;;当代学院批评的情境与问题[A];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6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9 李蕾;;为网络文学繁荣创造良好环境——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10 吴玉杰;;大众传媒批评的话语霸权[A];新时期与新世纪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16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潘革平;毛总统强调学习中国经验[N];人民日报;2002年
2 宋家宏;文化建构中文学批评关注什么?[N];文艺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谷亚光;探讨改革开放的中国经验和未来走向[N];中国改革报;2008年
4 记者 陈俊侠;世界需要中国经验[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郭国昌;强化文学批评的感受性[N];人民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许维萍;文学批评失去了权威怎么办?[N];辽宁日报;2009年
7 迈克尔·威维尔卡[国际社会学协会主席];“改革”或“转型”都不能完全描述中国经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早报记者 石剑峰;“面对中国经验 西方保持活力”[N];东方早报;2009年
9 梁鸿鹰;强化文学批评的现实力量[N];人民日报;2009年
10 王萍 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讲师;文学批评是一种公共信任[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石文斌;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艳娟;阅读的伦理:希利斯·米勒批评理论探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方丽;环境的想象[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康茹;热拉尔·热奈特修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敏;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冯陶;1917-1927:文学批评的革命[D];西南大学;2011年
3 邓韵娜;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D];北京大学;2011年
4 罗舒予;《文艺报》关键词研究1956-1965[D];吉林大学;2011年
5 蔡建伟;苏雪林新文学批评心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子娟;七月派文学批评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程晓雪;莱昂内尔·特里林文学批评中的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刘娜;论李健吾“咀华式”文学批评风格[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金;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对话与批判[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哈斯巴根;巴·苏达纳木文学理论观点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00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00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