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误读
本文选题:布鲁姆 + 传统经典 ; 参考:《文学评论》2009年02期
【摘要】:经典和误读作为当代文学批评的两个关键词,大体可视为传统和解构立场的二元对立。经典可以有历时态也可以有共时态的涵义,但是它本身是向解构和误读开放的。借用布鲁姆的术语,强悍的读者总是处心积虑为他天马行空的误读意志,寻找一个可望达成普遍性的阐释范式。这个范式在西方是求诸理论,在中国是求诸伦理。但对于经典的阅读,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应是一个无条件的前提,它说到底也是对一种文化根本的无条件敬畏。所谓"去圣"、"去魅",一味用在经典的阐释上面,未必是适当的。
[Abstract]:As two key words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classics and misreading can be regarded as dualistic opposi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deconstruction positions. Canon can have the meaning of chronology or syntensis, but it is open to deconstruction and misreading. To paraphrase Bloom, tough readers are always preoccupied with his willpower to misread and seek a universal paradigm of interpretation. This paradigm is the pursuit of theory in the West and ethics in China. But to the classical reading, to maintain a reverence, should be an unconditional premise, it is in the end also a kind of culture fundamental unconditional reverence. So-called "go to the holy", "disenchantment", blindly used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lassic, may not be appropriat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春云;;论文学的时空穿越意识及其经典品格[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2 赵建常;;解构经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重新解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南帆;;文学:构成和定位[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易彬;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志斌;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世真;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文婧;歌德诗学中的抒情诗概念[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范德龙;欧洲史诗传统视野下的《失乐园》[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朱晓曦;一个现代神话的构筑:从《尤利西斯》到《布卢姆》[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4 杨洋;人性的剖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月;文学经典的命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孔令斌;詹明信后现代文化理论反思[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军;虚构与现实[D];四川大学;2007年
8 樊晓武;思想与权力的遭遇[D];山西大学;2007年
9 杨秀媚;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但丁[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宏浩;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探例[D];同济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越;周翎;;传统经典作品中模糊意象与抽象概念的诠释与翻译──以张潮的《美人》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2 李静修;;“他者”的救赎与“自我”的挽救——对文学消费“他者”身份的商榷[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3 牛寒婷;;重返文学批评的场域[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4 汤拥华;苏妮娜;;重温“反对阐释”[J];艺术广角;2011年04期
5 刘绍静;;文学误读的原因[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6 王祖基;;论小说的独创性与可读性[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臻中;;文学经典的现实解读[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2 彭辉;;从多维视角为文学翻译中的“误读”正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叶隽;文学批评何以成立?[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李琛奇;雄关明月颂平安[N];经济日报;2008年
3 本报驻伦敦记者 马建国;“文革”宣传画伦敦拍卖受热捧[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邱家和;古代赏石或成春拍新热点?[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陈学广;文学教育:语言与图像[N];文艺报;2008年
6 朱小钧 朱虹子;2006上海双年展:明星·经典·互动性[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朱小钧;当代艺术推开“世界之窗”[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徐钺;《读诗的艺术》和它的翻译[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俞晓霞;精神契合与文化对话[D];复旦大学;2012年
2 樊柯;走向文化社会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圣礼;对正典的捍卫与坚守[D];山东大学;2008年
2 蒋才姣;误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邓军;热奈特互文性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王婧;艺术史研究的新视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晶波;“述而不作”[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浩萍;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尤利西斯》语言变异翻译之对比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7 刘涛;作为文学的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尹季显;改编视野中安德列耶夫对师陀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9 李剑锋;现代阐释语境中误读的批评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秀珍;论文学活动中的焦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06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06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