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新媒体艺术:建立在主体间性上的审美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26 15:14

  本文选题:新媒体艺术 + 主体间性 ; 参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摘要】:"主体间性"作为对主体性的现代修正,更注重于人与世界的统一性,即一元关系,实现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的和谐关系。处于现代科技及审美认知多元化语境中的新媒体艺术,强调观念性、艺术性、当代性,并以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和参与,来建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具有"主体间性"特征的艺术形态,从而产生广泛而多义的审美效应。探究建立在"主体间性"理论基础上的新媒体艺术,将进一步认识当代艺术活动的特殊的审美意义。
[Abstract]:Intersubjectivity, as a modern revision of subjectivit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unity of man and the world, that is, the univariate relationship, which realize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of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subject.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esthetic cognition, the new media art emphasizes the idealistic, artistic, contemporary, and the inter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audience. To construct the artistic for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produce extensive and polysemous aesthetic effects. Exploring the new media ar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subjectivity" will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pecial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contemporary art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J1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贵清;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郑保章,梁海;主体间性与生态高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11期

3 李利芳;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吴志芳;邱棠;;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制约中的能动[J];上海翻译;2007年02期

5 欧阳友权;;网络写作的主体间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4期

6 李咏吟;审美活动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杨春时;;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与美学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杨春时;;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审美主体间性的构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谭晓丽;交互主体性:林译《黑奴吁天录》的整合逻辑[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林朝霞;;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在论争中发展[J];学术月刊;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亮之;张明月;黄鹤;;色彩在网页界面设计中作用及量化研究[A];当代亚洲色彩应用:第四届亚洲色彩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3年

3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亚斌;新时期文论价值取向历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海军;现代设计的日常生活批判[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6 徐波锋;教育的审美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许超;现代包装设计尺度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8 周博;行动的乌托邦[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钦;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詹冬华;李健吾文学批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胡秀丽;融合与冲突[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水芬;生态美学与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价值倡导及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5 李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6 谢佑芬;译者主体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陈芝国;浅论文学中的历史感现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孟祥祺;[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9 刘霁;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观照下的文化误译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0 孟香云;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及实现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晔;;新媒体艺术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及未来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1年01期

2 王宗泰;;艺术与技术的交响——从新媒体艺术中探析艺术与科学的关系[J];丝绸之路;2010年06期

3 滕晓铂 ,苏滨;从“新媒体艺术”到“信息艺术”——访鲁晓波教授[J];装饰;2004年12期

4 李昂;;新媒体艺术与2010上海世博会[J];大众文艺;2010年10期

5 朱志刚;;新媒体艺术专业教育与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04期

6 张玉能;;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王振兴;;新媒体艺术的特征和本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刘筱;;何为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何为?[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孙妍彦;;新媒体艺术与叙述性小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11期

10 王燕鸣;;论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中的互动体验[J];大众文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泽蓉;;浅析项目教学法在新媒体艺术教学中的应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郑立华;新媒体艺术:用技术玩耍艺术[N];中国商报;2004年

2 杨春时;超越主体性文论 建立主体间性文论[N];文艺报;2003年

3 王海明;数码时代还有艺术个性吗?[N];美术报;2002年

4 朱水涌;超越前现代与现代的紧张[N];文艺报;2003年

5 孙冰;对话批评[N];文艺报;2001年

6 冉冰;民营艺术空间的成长难题[N];经济观察报;2003年

7 黄鸣奋;数码媒体与文学创新[N];文艺报;2003年

8 石凤珍;反思与发展[N];光明日报;2009年

9 王诺 程相占 王晓华;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新发;论文学的主体间性和意义生成[D];厦门大学;2002年

2 游海霞;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之研究[D];外交学院;2008年

3 刘桂茹;论小说修辞的主体间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尹航;小说第二人称叙述及其哲学内涵[D];山东大学;2007年

5 韩佳;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主体间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红敏;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儿童文学汉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朱响艳;从阐释学视角论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D];西南大学;2008年

8 郭允;从《红楼梦》章回目录的翻译看文学风格的再现[D];安徽大学;2006年

9 丁艳;翻译的主体间性[D];安徽大学;2007年

10 欧阳桃;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中主体间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065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8065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7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