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与“乐”的辩证统一:从一个角度比较李白和莎士比亚
本文选题:李白 + 莎士比亚 ; 参考:《西北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
【摘要】: 作为中、英文学发展史上两位统领风骚的大诗人,李白和莎士比亚以其创作的诗歌分别为本国文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并对世界诗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位诗人在创作中都倡导了写实与抒情相结合的诗风,这与他们颇为类似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李白怀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政治抱负,“遍于诸侯”,“历抵卿相”,并在而立之年,向荆州大都督府长史韩朝宗递交了充满激情的自荐信——《与韩荆州书》。也是在三十岁的时候,莎士比亚曾将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斯》呈献给庇护人骚瑟普顿伯爵,以求得到他的支持,并在诗集的扉页上附了一封和李白《与韩荆州书》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自荐信。给权贵写信这种看似偶合的人生经历,真实反映了两位诗人对理想追求的迫切与执著。但昏庸的统治阶级并没有真正重视和爱惜人才,,嫉贤妒能的社会也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荣誉。李白在被玄宗召至长安待诏翰林不久便由于奸佞毁谤而遭贬谪,壮志难酬。莎士比亚虽然初到伦敦便引起轰动,但很快就遭到“大学才子”罗伯特·格林的嫉妒与攻击,使他一度身陷困境。此时“悲愤”是两位诗人诗作中共同的旋律。 但两位诗人并没有在“悲愤”中消沉下去,而是始终保持一种自强不息的高贵气节,坚信诗歌创作的伟大力量,这种信念又进一步升华成一种崇高的“乐观”精神,使他们的诗作充满了对人生无限的热情。 这种看似矛盾的“悲”与“乐”其实正是辩证的统一。一方面,他们统一于化悲为乐的开阔胸襟之中。这种开阔胸襟需要宏大的理想,艰苦卓绝的毅力和磅礴的浪漫主义气势。另一方面,这种辩证关系体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规律性。
[Abstract]:As the two leading poets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studies, Li Bai and Shakespeare have created a new era for the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their poems, and hav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poetry literature. Both poets advocated the combination of realism and lyricism, which had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ir similar experiences. With lofty ideals and lofty political aspirations, Li Bai "all over the princes", "Li arrived at the minister", and in his early years, submitted a passionate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to Han Chaozong,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Grand Government House of Jingzhou-"the Book of Han Jingzhou". It was also at the age of thirty that Shakespeare presented the long poem Venus and Adunice to the patron count Thorserpton for his support. And attached to the title page of the book of poetry and Li Bai and Hanjingzhou book have the same wonderful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The seemingly accidental life experience of writing to dignitaries reflects the urgency and persistence of the two poets in their pursuit of ideals. But the lethargic ruling class did not really value and cherish talent, nor did the jealous society give them the honor they deserved. Li Bai was summoned by Xuanzong to Changan Zhaohanlin not long before he was relegated and relegated because of libel. Shakespeare caused a stir when he first arrived in London, but he was soon envious and attacked by Robert Green, the "university talent", who had once been in trouble. At this time, grief and indignation are the common melody in the poems of the two poets. But the two poets did not go down in "grief and indignation," but always maintained a self-improvement noble spirit, firmly believed in the great power of poetry creation, and this belief was further sublimated into a lofty spirit of "optimism". Their poems are filled with boundless enthusiasm for life. This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sad" and "music" is in fact a dialectical unity. On the one hand, they are United in the broadmindedness of turning sorrow into joy. This broadmindedness requires great ideals, hard-working perseverance and a magnificent romanticism. On the other hand, this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times and the regularity under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s.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I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玄妙之门 文豪莎士比亚的身份之谜[J];百姓生活(下半月);2011年06期
2 刀尔登;;歪读李白[J];杂文月刊(选刊版);2011年08期
3 杨俊峰;;莎士比亚与英语词汇(103)[J];英语知识;2011年07期
4 E伯爵;潘广维;;时间的血[J];今古传奇(奇幻版下半月版);2011年01期
5 滕小艳;;李白:古之伤心人,于此肠断续[J];老年人;2011年07期
6 赵健;;李白当了老师[J];基础教育;2006年06期
7 刘继兴;;李白:主业开矿副业写诗[J];旅游时代;2011年05期
8 杨浩楠;;李白·诗·酒[J];青少年日记;2009年03期
9 毛乙深;;梁实秋的三个条件[J];文苑;2011年09期
10 毛乙深;;梁实秋的三个条件[J];幸福(婚姻);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朝翔;;莎士比亚与战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裘行洁;;斯特拉特福的启示[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二)[C];2000年
3 李戎;;李白与大自然[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4 胡大宇;;李白与夜郎[A];夜郎研究——’99夜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杨栩生;;李白开元末年入京说辨疑[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6 杨栩生;;李白卒于宝应元年解说[A];李白学刊(第二辑)[C];1989年
7 臧天婴;;莎士比亚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8 赵铭善;;李白散文三题[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9 曹建国;;李白怀谢g诗别探[A];中国李白研究(2000年集)[C];2000年
10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子伟;李白及家人姓名之秘[N];天水日报;2010年
2 李尚平;李白故里在天水秦安无可置疑[N];天水日报;2010年
3 牟增保;关于李白故里之争的一点看法[N];天水日报;2010年
4 周依奇 编译;《双重谎言》被追认为莎士比亚“新作”[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张悦悦;访莎士比亚书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6 李秋明;“李白故里”之争的思考[N];天水日报;2010年
7 余凤高;莎士比亚的“星”[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张琼;第9届世界莎学大会:波希米亚的莎士比亚风[N];文艺报;2011年
9 孙扬;莎士比亚长这样?[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丁华章;莎士比亚教你学MBA[N];财经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茂庆;戏剧中的梦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文善;比较视野中的金时习汉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吉文斌;李白乐辞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冰郁;唐诗异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窦可阳;接受美学与象思维:接受美学的“中国化”[D];吉林大学;2009年
6 王玉洁;莎士比亚:原初女性主义者还是厌女主义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张鑫;济慈追寻经典化之路与浪漫主义后世书写传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李乃龙;道教与唐诗[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王雨;日本近世町人的生命悲歌[D];吉林大学;2009年
10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悲”与“乐”的辩证统一:从一个角度比较李白和莎士比亚[D];西北大学;2001年
2 刘建辉;莎士比亚《暴风雨》隐喻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夏小鹏;莎士比亚翻译的文体学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4 曾小玲;奥瑟罗的他性在原剧和帕克电影中的再现[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5 宋艳;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地位[D];安徽大学;2005年
6 徐剑莹;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爱情故事[D];安徽大学;2006年
7 张霞;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戏剧性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娄立国;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爱的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秋玲;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超自然因素[D];西南大学;2008年
10 董莉;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管窥其诗学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52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1952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