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前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导高层论坛会议综述
本文选题:比较文学学科 + 世界文学 ; 参考:《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04期
【摘要】:正2011年4月16日,由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首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导高层论坛"隆重开幕。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孟昭毅教授等在开幕式上发言。本次论坛汇集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博导、专家50余名。
[Abstract]:On April 16, 2011, the first China Forum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was inaugurated by the School of Arts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Professor Yue Daiyun of Peking University,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Society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Lu Jiande,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Professor Meng Zhaoyi, School of Arts,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spoke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The forum brought together from Peking Universit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Fudan Universit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Nankai Universit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other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of the Ph.D., more than 50 experts.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建军;杜雪琴;;以世界文学为基本对象的比较文学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4期
2 李滟波;龙超云;;论西方早期比较文学研究论著的理论贡献[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谭燕保;刘慧;;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发展与坚持——比较文学方法论学术研讨会综述[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4 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跨越性”特征与“变异学”的提出[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6年01期
5 何成洲;陈旭;;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的现状与前景——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2009年年会综述[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1期
6 刘立辉;;构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评邹建军《多维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3期
7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全球本土化”历程及其走向[J];学术月刊;2006年12期
8 宁一中;徐立钱;;批评:在时代的浪尖口展开——评“比较文学与文化新视野丛书”[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9期
9 李铭;;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形态看世界文学的新方向[J];学习与探索;2011年02期
10 ;编后语[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华;;比较文学学科自身内在的悖论[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田文信;;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钱念孙;;关于“世界文学学”的构想[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汪介之;;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定位的两个问题[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6 王向远;;改革开放30年的文学研究与我个人的一点体验[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7 李思孝;;马克思“世界文学”的现实意义[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邹建军;;编选后记[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幼岚;;对曹禺、奥尼尔戏剧的比较文学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冯威;坚守经典初衷不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2 刘永顺;世界文学名著:价廉物美惹人爱[N];浙江日报;2003年
3 戴铮;残雪作品入选日本新版《世界文学全集》[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记者 冉风;《世界文学》迎来创刊50周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余中先(《世界文学》现任主编);时间的经纬[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王宁;要有同世界文学对话的自信[N];云南日报;2003年
7 梁春芳;世界文学地图“新大陆”[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钟厚涛;比较文学的焦虑与中国学者的声音[N];中华读书报;2007年
9 未鱼;打开经典文学的窗口[N];北京日报;2003年
10 张以瑾;文学,不能枯竭了“人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丽;透过文学进行文化和政治批评[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文治芳;论乐黛云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9年
3 许平;品境——细读《神州集》[D];复旦大学;2006年
4 廖峻;迪伦马特戏剧中的迷宫世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5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6 罗承丽;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白玉荣;“五传”比较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靳明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社团流派兴起和发展中的“日本影响”因素[D];四川大学;2003年
9 王炜;现代视野下的经典选择[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松燕;杨周翰先生学术成就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2 阎冰;世界文学交响中的本土声音[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慧娟;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D];郑州大学;2008年
4 国艳娟;论歌德创作中的希腊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6年
5 孙立成;试析《起风了》中“我”的精神纯化轨迹[D];吉林大学;2005年
6 吴彬;背靠传统,面向未来[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邓婉s,
本文编号:2073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073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