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建构——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理论范式研究之二

发布时间:2018-09-05 17:00
【摘要】:当下,"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的四要素文学活动说已经成为了中西文论界特别是中国当代文论界解释文学现象通用的和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活动范式。但现代传媒语境的形成使文学传媒要素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得以凸显,新的社会现实让我们看到,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学传媒不只是文学的工具,更是其本体性构成要素。20世纪以来现代传播学、语言学、符号学、文化理论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建构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重要理论资源。作品、世界、作家、传媒、读者五个基本要素形成的整体结构和动态关系构成了完整的文学活动。建构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推动文学活动论由四要素范式向五要素范式革命,是文学活动的实际存在和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Abstract]:At present, the theory of the four elements of literary activity in the world, writer, work and reader has become the universal and mainstream paradigm of literary activitie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especially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However,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media context makes the literary media elements stand out in literary activities. The new social reality shows us that literary media, including language, is not just a tool of literature. Since the 20th century, modern communication, linguistics, semiotics and cultural theory have provided us with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ources to construct the paradigm of literary activities of the five elements. The whole structure and dynamic relationship formed by the five basic elements of works, world, writer, media and reader constitute a complete literary activity. To construct the paradigm of literary activity of five elements and to promote the revolution of the theory of literary activity from the paradigm of four elements to the paradigm of five elements is the internal requirement of the actual existence of literary activ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霍俊国;;关于文学艺术活动论的再思考[J];齐鲁学刊;2007年04期

2 李衍柱;;媒介革命与文学生产链的建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李玉臣;;由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引发对艺术媒介的理论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杜书瀛;;论媒介及其对审美一艺术的意义[J];文学评论;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6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罗刚;浅析采访主客体间的心理互动[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9 杨增和;论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思维图式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李恩来;符号的世界——人学理论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尔人学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文科;秦妍;;感恩文化的美德与道德教育的重建[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3 沈开举;王红建;程雪阳;;国家与地方行政主体定位——一个中法行政主体比较的视角[A];“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一川;;化解“丰富的痛苦”——编写12部教材的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6 党跃武;;从知识交流到知识管理——新知识交流论纲[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黄旦;;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对西方大众传播者研究历史的解读[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9 张次第;曹萌;;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10 杨艳珊;;伊莱休·卡茨传播思想研究[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丽;“转基因水稻”事件网络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鹤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岳佳宁;端木蕻良长篇小说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2 王德胜;“西方”的“中国化”:百年中国美学的知识背景及其变异[J];文艺研究;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路;艾布拉姆斯四要素与中国文学理论[J];文学评论;2005年03期

2 高强;;官场新闻怎么写[J];杂文选刊(中旬版);2010年04期

3 刘春生;“H”本来就是新闻的第六要素[J];文艺评论;1986年01期

4 张晓娜;;价值澄清理论与价值观教育[J];前沿;2006年11期

5 Danny Holdcroft ,张伟;球员身体素质五要素[J];网球天地;2004年08期

6 姬红兵;吴巧云;;准确读谱与音乐表现——从乐音四要素谈起[J];音乐生活;2005年12期

7 刘庚;;简论大学生心理卫生的院(系)工作模式[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年12期

8 邰筐;;我对“一首好诗”的描述[J];诗刊;2008年10期

9 李玉臣;;对艺术第五要素的再讨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徐大公;;歌唱的四要素[J];大众文艺;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广印;;知识获取“五要素”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索引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杨荫;;实施开放式外语教学的四要素[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周小熙;陈惠惠;;静脉输液五要素[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强化安全文化建设 贯彻安全发展理念[A];2007年“山西省安全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汪权;;社区图书馆建设五要素[A];新世纪的图书馆与信息服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付威;;基于用户组织角色权限和资源的五要素全排列需求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烟草行业信息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肖华芳;万文军;;智力资本披露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赵正宏;;大力推进“五要素”到位 全面提升化工安全工作水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姜新成;刘青峰;;全面推进“五要素”到位 构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当利;;船舶消防理论中若干术语释疑[A];船舶航行与安全管理论文集——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薛仕妹;糖尿病患者度夏四要素[N];中国教师报;2003年

2 CPW记者 凡妮;存储渠道生存四要素[N];电脑商报;2004年

3 廖立新;成功创业四要素[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4 小华;激打选购四要素[N];计算机世界;2004年

5 杨晓君;投资有色关注四要素[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6 一了半月;虚假广告五要素[N];广东科技报;2004年

7 ;范宝俊提出推进慈善工作五要素[N];人民政协报;2003年

8 常新杰;运营VPN五要素[N];网络世界;2003年

9 ;“长寿”企业的四要素[N];福建工商时报;2001年

10 余昌国;服务的五要素[N];中国旅游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吴琳;软件外包产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2 邱凯;掺锶聚磷酸钙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付丹;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三次转型看文学语言的发展模式[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刘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5 李春龙;经济增长中的效率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6 刘梅英;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体育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探析[D];郑州大学;2006年

2 刘海刚;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3 高峰;童话,滋养人类心灵的伊甸园[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4 韦莉莉;缺席的在场[D];暨南大学;2003年

5 孙慧佳;意象的场式存在[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唐杰英;行政行为构成要素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7 张象天;公安案事件信息管理系统[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李想;日本新时期科技政策研究及其他对我国的参考[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姜银聚;边防部队综合查询系统建模与集成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江丽;美国总统辩论[D];外交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224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224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7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