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失语论——对曹顺庆先生的学术批评
[Abstract]:Discourse is set in language and by language with its grammatical rules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and its historical context. As a kind of discourse, the discourse of literary theory can't leapfrog out of the rule system formed by the common language of the nation.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is set by the common langu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Specifically, in ancient China, ancient Chinese set the dis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in modern China, modern Chinese set the discourse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t the most fundamental point, that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ontolog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does not have its own discourse. Sinc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does not have its own discourse, then how to lose the discours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J];河北学刊;2001年03期
2 高玉;对五四白话文学运动的语言学再认识[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3期
3 曹顺庆;;重写文学概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顺庆;;再说“失语症”[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曹顺庆;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1期
3 高玉;汉字·汉语·汉文化[J];诗探索;2002年Z2期
4 高玉;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下意义[J];理论与创作;2002年03期
5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胡友峰;岳介先;;西方古代美学:范式与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汤太祥;;中庸之道之我见[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贺志朴,霍艳霞;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思想的逻辑发展[J];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10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索绪尔哲学语言观述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琴;;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翻译对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吴校华;;汉语象声词理据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浪平;;原创:关于中国文论建设的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7 丁海彬;耿宁;;由《哈姆雷特》的王位纷争小窥兄终弟及的伦理沿袭[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金鹏;;中国哲学精神的诠释与重建——从哲学史的角度看《新原道》的理论价值与内在限制[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严寿o,
本文编号:2332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32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