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型时期比较文学面临的问题
[Abstract]: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re has been a new change in the view of the European and American academic circles o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is change from the core problem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new stage, the leapfrogging of new time and spa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postmodern trend of though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hich takes the study of cross-cultural dialogue literature as its own responsibility, will stand at the commanding point of time and space, observe the world, understand the world, explore human beings, open the literature of all nationalities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communicate people's souls, and shape the universe. The new concept of life, participa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on ethics suitable for the survival of human beings in the 21st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relations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purity and renewal, self and other, local discourse and foreign discourse, so as to bridge the break between the elite and the masses, to bridge the break in the research of thought and theory and in the careful reading of the works, to actively open up and seek a new breakthrough.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苏珊·巴斯奈特;黄德先;;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反思[J];中国比较文学;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美华;;略论骈文之“气”——从“六朝”到“初唐四杰”[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王国良;郭蕾;;欧阳修与北宋儒学复兴运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蒋寅;;悼亡诗写作范式的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吴肖丹;;《文心雕龙·诏策》书写传统的转变——以唐宋两篇制诰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乐黛云;;学贯中西的博雅名家——纪念杨周翰教授90冥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乐黛云;;当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傅道彬,王秀臣;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8 傅道彬,王秀臣;海藏楼内外的郑孝胥[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9 袁锦贵;沈新林;;《儿女英雄传》研究综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党艺峰,党大恩;陈寅恪唐诗笺证的诗学价值再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贾小叶;;从康有为“两考”的不同反响看戊戌时期的学术与政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房锐;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薛泉;宋人词选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5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易兰;兰克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邹志勇;宋人笔记中的诗学讨论热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秀娟;断裂性问题与新历史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萌芽;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刘磊;朱彝尊诗学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习;试论清末民初湖南的地方自治运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孙思旺;刘禹锡方药研究的思想背景论略[D];湖南大学;2003年
3 孔祥军;《世说新语》美学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4 费书东;他知道自己是个诗人——论方平的跨语际实践及其比较文学史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5 谢国利;梁启超的庄子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郭Y頨,
本文编号:2332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3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