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语义模糊数字的翻译
[Abstract]:Fuzziness is one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thinking, it also affects human language, and its existence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conversion. Therefore, it is inevitable to introduce fuzzy theory into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semantic fuzzy numbers and their translation. The author studies the semantic fuzzy numbers and their translation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y studyi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nd its three versions, this paper make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semantic fuzzy numbers by category, 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causes, semantic fuzzy numbers and their pragmatic functions of numeral semantic ambiguity.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semantic fuzzy numbers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an empirical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numeral semantic ambiguity and digital translation. In the course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research, the frequent use of numbers and the flexibility of translation methods in classical literary works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author. The author take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uses the method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literature a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akes cognitive semantics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The semantic fuzzy number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re studied in terms of semantic ambiguity and translation. The three English versions selected in this study were translated by David Hawkes,Bencraft Joly, Dainaidi and Yang Xianyi. In the first two parts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 reviews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language fuzziness and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semantic fuzzy numbers. On this basis, the third par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nd classifies the semantic fuzzy number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the fourth part, we focus on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emantic fuzzy numbers. Finally,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and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explored. The study of semantic fuzzy numbers and their translation methods enriches the concrete contents of semantic fuzzy studies, clarifies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digital translation, and has certain academic valu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digital translation. Thus, the translator can better grasp the fuzziness of numbers and translate high-quality transl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瑞;;浅谈《红楼梦》中的信仰民俗[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罗Zs;;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比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3 贺靓娴;周文革;;从委婉语翻译看译者的风格——以杨宪益英译《红楼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9期
4 李莉;;从新旧版《红楼梦》看电视剧的导演艺术[J];电影评介;2011年16期
5 陈桂成;;论《红楼梦》子弟书的文化意义[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6 李莉森;;绛珠草与林黛玉——中国传统文学中草的文化内蕴与林黛玉形象论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04期
7 张立群;于丽萍;;论《红楼梦》与端木蕻良创作的关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唐均;;《红楼梦》芬兰文译本述略[J];红楼梦学刊;2011年04期
9 郑锦怀;;《红楼梦》早期英译百年(1830—1933)——兼与帅雯雯、杨畅和江帆商榷[J];红楼梦学刊;2011年04期
10 杨胜朋;;“金陵十二钗”称谓来源考[J];红楼梦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振江;;西文版《红楼梦》:一个促进文化交流的成功的经验[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薛琛瑶;;巨资未必成巨作 翻拍未必能翻新——评新版《红楼梦》[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3 顾鸣塘;;论《红楼梦》中人物与回目之关系[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4 汪道伦;;《红楼梦》中的枢纽性人物——贾母[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5 吴雪梅;;让《红楼梦》青春永驻[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傅安辉;;《红楼梦》的现实意义——谈巨著给当代人的警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关纪新;;一梦红楼何处醒——假如启动满学视角读《红楼梦》又将怎样[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9 何大堪;;论《红楼梦》的人物系统[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10 龚景春;;瞿秋白与《红楼梦》[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5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研;不完美的《红楼梦》也是完美的[N];辽宁日报;2009年
2 张庆善;喜爱《红楼梦》的革命老人[N];中国文化报;2009年
3 记者 余传诗;新版《红楼梦》打造水上情景秀[N];光明日报;2009年
4 刘继保 洛阳师范学院;《红楼梦》的影像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左志红 郑钰;说《红楼梦》,谈如何印制文化经典[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6 主讲人 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恒夫 本报记者 蒋廷玉 编辑 整理;《红楼梦》:一个家庭的盛衰故事 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N];新华日报;2010年
7 焦波;朝鲜血海歌剧团带来歌剧版《红楼梦》[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习斌;《红楼梦》与镇江种种[N];镇江日报;2010年
9 嘉纳;朝鲜歌剧《红楼梦》 北京演出成绝唱[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本报驻巴黎记者 姚立;《红楼梦》在法兰西[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瑞;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陶小红;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陈骁;清代《红楼梦》的图像世界[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4 吴松林;《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黄生太;《红楼梦》拟声词及其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刘继保;《红楼梦》评点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根亮;《红楼梦》的传播与接受[D];武汉大学;2005年
8 蔚然;从写实主义视角重新研究《红楼梦》[D];复旦大学;2004年
9 朱小珍;“红楼”戏曲演出史稿[D];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
10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铭佳;《红楼梦》中的性政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赖奇志;论《红楼梦》对格非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宁亮;《红楼梦》叙事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石莎莎;《红楼梦》中的自然教育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佳;《红楼梦》中“愚”的美学意蕴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任伟;《红楼梦》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禹雅慧;试析《红楼梦》的影视戏剧改编得失[D];山西大学;2010年
8 龚琼;清代《红楼梦》戏曲的艺术创造[D];集美大学;2010年
9 樊恬静;《红楼梦》意象叙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麦宇红;《红楼梦》“V+的+N”结构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328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32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