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语篇时间域的转换与英译——兼评《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and linguistic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spatialized temporal structure of narrative discourse, and compares it with its two English version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ach time domain within the discourse time structur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hierarchical time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ext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language form. In order to reconstruct the time system of source text in C-E translation.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易仲良;论英语动词现在时态的现联性[J];现代外语;1988年04期
2 刘大为;意向动词、言说动词与篇章的视域[J];修辞学习;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徐志敏;图式理论在语篇阅读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朱宁;陈洁;;“Head”语义扩展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8 邓莉;隐喻对语义变化的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李丽君;基于人体外部器官的英汉情感习语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10 王霜梅;汉语定中短语转喻探微[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冰清;;参见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侯丽娟;;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及其外语教学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卢水林;;隐喻在英语成语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安琛;;网络语境下语音变异的认知浅解[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喻禾;;浅析认知方式与句法结构的一致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菲露;;说“超”[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春玲;弱智儿童语义加工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向花;时间在英汉词汇中的隐喻表征[D];浙江大学;2002年
2 师璐;从认知角度看空间隐喻[D];河南大学;2002年
3 聂新艳;句法象似性及其在文学中的文体效果[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江源;言语理解的认知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5 于秋;谚语理解综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一宁;模糊及其语用功能[D];长春理工大学;2002年
7 张葳;转义及形象性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严先慧;关联与言语幽默理解[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明宏;从认知角度对空间方位词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10 黄泽火;语法隐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格非 早报记者 田波澜 整理;“时间不再,我们不再有耐心”[N];东方早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杰;叙述开端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朝辉;困与解困:本雅明都市理论的精神视域[D];青岛大学;2010年
2 史学荣;小说中空间的叙事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43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4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