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研究:方法论与观念
[Abstract]:From the general trend, with the rise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there is a shift from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 cross-cultural research. Cross-cultural research refers to a method and an idea, the concept of "cross" as a verb methodology, which is intended to emphasize the efforts to get a greater perspective beyond certain limitations. Therefore, for cross-cultural studi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orizon fusion, a more complex vision of interaction is proposed. Specifically, cross-cultural research is faced with the following three methodological issues: first, the intersubjectivity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second, the intertextuality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irdly, the interactive explanatory discourse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of cross-cultural studie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rethink the original construc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seek new methodological resources from cross-cultural studies of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develop its own cross-cultural theme system and its core level, thus realizing the transition from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 cross-cultur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元雕;王一雅;黄邦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范式转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3 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武威利;关巍;;近代科学哲学发展进程要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5 黄建军;;视觉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6 蔡辉明;;美国公共行政学思潮的范式变迁——路径、划分和逻辑[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赵亮;;论社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异同[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胡丁慧;;库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在德育中的借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王浦劬;;从阶级斗争到人民共和——我国政治学研究的逻辑转换析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史阿娜;;“范式”涵义知多少——对库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张志伟;;波普尔、库恩与传统科学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田闯;王紫琳;;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哲学思想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娄瑞雪;;试析科学合理性问题—以一种历史演变的角度[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杨韬;;对科学发展的重新认识——构建中国科学大范式的探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思坤;影响力最大化与价值链增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黄卫平;论库恩语言学转向的根源[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瑜;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献清;交往实践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郑媛媛;科技创新社会生成维度问题的思考[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爱云;论绿色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学慧;林晓青;管军;;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孟庆枢;;跨文化研究的积极态势——第15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记略[J];世纪论评;1998年01期
3 ;兰州交通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简介[J];新学术;2007年04期
4 ;新书架[J];中国比较文学;2007年03期
5 王楠;;小议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0年09期
6 童俊;;比较文学与翻译在对话中共同发展[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赵长征;;比较文学学科基本理论的重构——与刘象愚先生商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王倩;;法国学派与“影响研究”评述[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3期
9 何云波;;跨文化视野中的跨学科对话[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6年01期
10 曹顺庆;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巧兰;;间接请求策略的交际价值——间接言语行为的跨文化交际视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谭霞灵;冯有方;HenryWellman;DavidLiu;方富熹;杨小冬;;儿童对“知道”“会”和“想”的认识的跨文化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山本登志哉;张日f;片成男;;中日幼儿“所有”关系的跨文化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徐凡;施建农;谭霞灵;;中-美儿童在不同母子交流情景下词汇使用的跨文化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5 陈桄;赵海燕;陈会昌;;大学生控制点倾向的跨文化研究:中国与韩国的比较[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7 郭金兰;陈红;佟华;;汉族、哈尼族初中生时间管理倾向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王宁;;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背景、研究现状及未来走向[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9 沃建中;吴莹莹;迪丽娜尔;綦群高;;大学生自主性动机发展特点与跨文化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李瑛;游旭群;翟群;;中学生内隐自我价值感发展特征的跨文化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超;跨学科成比较文学研究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记者 姜小玲;“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出版[N];解放日报;2011年
3 周玉宁;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文库在上海出版[N];文艺报;2011年
4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重返文学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叶舒宪;季羡林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6 代迅 西南大学文学院;跨文化研究:坚持普遍性立场下拓展非西方多民族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刘茜;多元文化中的文学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世界文明圈中的中国[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9 高青;新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宿玉村;张力与差异中的互动:建构两岸多元对话的比较文学学术网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迪伯;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广;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田艳;文化聚合与文化推进[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翟群;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丽;小学生基本数学能力发展水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姚孝军;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9 俞建村;跨文化视阈下的理查·谢克纳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10 杨俊敏;维汉大、中学生体育目标定向、身体自尊、社会性体格焦虑、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娟;“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语用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2 韩均;光的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冯跃;藏族中学生内地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教育人类学的观察方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章灵芝;英汉称呼语的跨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曹灶洁;藏汉初中生数学能力的跨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叶小燕;跨国企业高层管理团队信任模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7 于苗;网络广告中的文化价值观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贺海涛;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启示的跨文化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9 杨恒;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刘星;东西方与性别的碰撞[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432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43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