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重识郑振铎早期文学观中的情感论——对文齐斯德《文学批评原理》的译介与误读

发布时间:2018-12-06 13:07
【摘要】:郑振铎的文学观通常被概括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本文聚焦于郑振铎1920年代初对文齐斯德《文学批评原理》一书的译介和阐发,分析其早期文学思想中的表现论色彩:以"诉诸情感之力"定义新文学之现代内涵与革命潜能;在对文齐斯德"道德情感"概念的洞见与误读中,强调情感的普遍性,形成"为人生的同情说";在具体的创作实践经验中提倡"血与泪的文学",以现实主义的写作原则落实情感动力学。只有重识郑振铎早期文学思想中强调以情感为中介实现文学社会功利性价值的观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在参与促进新文学现实主义主潮生成中的独特思考与启示价值。
[Abstract]:Zheng Zhenduo's literary view is usually summed up as "realism of lif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 Literary criticism principle in the early 1920s by Zheng Zhenduo.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lor of expressionism in his early literary thought: defining the modern connotation and revolutionary potential of new literature by "the force of appeal to emotion"; In the insight and misreading of the concept of "moral emotion",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universality of emotion and forms the theory of sympathy for life. "Blood and tears literature" is advocated i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writing, and emotional dynamics is implemented according to realistic writing principle. Only by re-recognizing Zheng Zhenduo's viewpoint of realizing the utilitarian value of literary society by using emotion as an intermediary in his early literary thought can he better understand his unique thinking and enlightenment value in participa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ain trend of new literary realism.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达;;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建构——论吴宓对阿诺德诗歌的译介[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2 朱寿桐;;中国新人文主义文人群体的确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周小仪;文学性[J];外国文学;2003年05期

4 杨玉珍;郑振铎与“世界文学”[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5 李俊;马修·阿诺德的人生批评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6 朱镜人;;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教育理论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7 胡强;康拉德与英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郑惠生;关于当前大学生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的调查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郑惠生;;“图像时代”大学生 最认同的读物的探讨——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八[J];美与时代;2005年12期

10 徐重宁;;时代的哀叹——解读马修·阿诺德的《多弗海滩》[J];名作欣赏;2006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隋刚;;爱默生创新理念的现实意义:灵性、德性、创造性[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国清;;诗歌与治疗:论泰德·休斯的自然诗[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2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亢安毅;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刘东玲;文学体制化与作家创作转型[D];复旦大学;2004年

5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6 伍明春;现代汉诗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聪;现代新儒学文化视野中的梁实秋[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新宇;复旦剧社与中国现代话剧运动[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国;民国前期迷信问题研究(1912~1928)[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林超;论郑振铎的文学史观[D];扬州大学;2004年

3 高志华;抗战时期的四川话剧运动[D];四川大学;2004年

4 刘麒麟;家园下的张力[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立平;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D];华侨大学;2005年

6 刘熹;“学衡”与新人文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何桂娟;论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中的基督教精神[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8 樊建红;福斯特小说《霍华兹别墅》中伦纳德·巴斯特的异化[D];浙江大学;2006年

9 崔红光;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D];东华大学;2006年

10 刘伟;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和再造[D];北京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杰;“情”的下嫁——晚明情感论美学思想浅探[J];兰州学刊;2004年06期

2 刘文良;中国古代文论人文精神的张扬[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刘东皓;;“完”的美学观念建构[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张永龙;;略论宗教经验[J];学理论;2010年21期

5 黄卓越;晚明情感论:与佛学关系之研究[J];文艺研究;1997年05期

6 杨立民;梁启超情感论文艺观及其现代意义[J];河北学刊;1999年06期

7 穆乃堂;;身在佛门 心系红尘——妙玉情感论[J];红楼梦学刊;2007年04期

8 陈喜红;李忠;;论作为目的的音乐与作为手段的音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余开亮;;孔子情感论与诗乐美学再阐释[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黄t@;;浅谈李斯特音乐中的戏剧性表达——以李斯特的钢琴曲《弄臣》为例[J];青春岁月;201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李欣复;;梁启超艺术情感论之特色[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萧晓阳;;《人间词话》:中国诗学情感论的开拓者[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3 伍世昭;;论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4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君辉;从情感论角度试述声乐作品的表情美[N];伊犁日报(汉);2008年

2 张岳健;呼唤伟大的文学和批评[N];文艺报;2008年

3 黄卓越;前后七子文学运动与明中晚期社会转型[N];光明日报;2003年

4 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张琪;山东沾化实验中学闯出语文教改新路[N];光明日报;2005年

5 宋希仁;经济学家的道德追问[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程兴旺 译自美联社电讯;保护音乐“恐龙”——灵歌[N];音乐周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俊;中国竹笛吹奏艺术的历史与美学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2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3 凌宪初;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音乐伦理的精神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伟;唐顺之文学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田崇雪;感伤与艺术创造[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梅英;“新批评”诗歌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8 匡宏;休谟道德哲学中的情感与理性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关巍;休谟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高拂晓;期待与风格[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匡代军;船山情感论审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晓鸿;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王东雪;美学视野中的歌唱艺术[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4 李玮;西方文论中写人理论的基本问题[D];新疆大学;2007年

5 费小兵;死刑存与废的反思[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6 卢杰;张岱散文中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D];扬州大学;2006年

7 常瑞萍;魏晋南北朝文学情感论[D];青岛大学;2008年

8 刘珍英;弗洛姆情感异化思想研究[D];华侨大学;2008年

9 朱述超;袁枚“性灵”美学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蔚蔚;中国书法情感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660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660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3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