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觉反思的文学理论
[Abstract]:"reflec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terms in literary and art papers and conferences in recent years. (1) according to Bourdieu, a famous sociologist, reflection is his own thinking. It is the person who thinks in turn, the speaker himself. In Bourdieu's view, reflection is a special way of thinking, which means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中国社科基金项目“文学的祛魅”(项目号06BZW002) 北京市人才强教计划的资助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2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3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勇;中国文论重建的困惑与反省[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朱立元;;对文艺学学科反思的几点思考——兼谈对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现状的基本估价[J];东方丛刊;2006年01期
3 管宁;突破传统学术疆域的理论探险——近年消费文化研究述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12期
4 陈吉猛;文学与审美意识形态——兼与童庆炳先生商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张延平,高景龙;现代体育审美浅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赵勇;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怎样做“文化研究”?——与陶东风教授商榷[J];河北学刊;2004年05期
7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毛崇杰;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吴卫华;;文学的泛化与短信文学的勃兴[J];江汉论坛;2006年08期
10 陈涛;;审美在当代文化中的异化[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嘉;多元文化与汉语文学批评新传统[D];四川大学;2002年
2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梅;先秦服饰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严墨;碎片化到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葛卉;话语权力理论与90年代后中国文论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友峰;康德美学中自然与自由观念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徐勇;大众文化政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者凌;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日升;九十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的兴起、现状及前景[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泽泉;从理念走向生活[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鲁飞;并置与矛盾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5 张汝山;当代时尚模特文化审美透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郭敏;隐蔽的成规[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喻琴;齐马的文本社会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8 阮小波;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魏建亮;短信文学论略[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彭晓芸;试论陶渊明的诗意栖居及其现代意义[D];暨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文学评论;2001年05期
2 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龙;;试论文学概论之研究——以龚鹏程《文学散步》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张徐;;论政治文化对文艺学的影响[J];吉林教育;2011年16期
3 姚国松;卓霞;;文化批评入门之书:评《文化批评关键词读本》[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王凯波;;关于文艺学教学实施“三创”教育原则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1年08期
5 刘彦顺;;从“时间性”论“本质主义”文艺学的终结[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王凯波;;略论审美体验法在文艺学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1年09期
7 王育梅;;从文学作品到文本[J];华章;2011年16期
8 陆贵山;陈爽;;我的宏观文艺学研究[J];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00期
9 张大为;;走向理论的深处——关于“元文论”的若干问题[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10 姜辉;;浅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指向[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陈军;;建国以来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管窥(之二)——以体裁与文学作品形式构成因素关系问题为例[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毛庆耆;;关于文艺学概念涵义问题的讨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8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岳雯;;文学会走向终结吗?——2004·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文艺学会专场综述[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群;当代对话语境中的文学理论建构[N];文艺报;2004年
2 魏家川;文艺学学科定位与文学理论教改[N];文艺报;2001年
3 苏州大学 鲁枢元;“为学日益,,为道日损”[N];社会科学报;2005年
4 陈诚;当代文学理论的辨析[N];人民日报;2009年
5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6 邢建昌;文学理论三十年的知识演进[N];文艺报;2008年
7 邵宏;文艺学与比较文艺学[N];文艺报;2001年
8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9 古风;厘清当前文艺学学科观念[N];文艺报;2006年
10 童庆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亮;文学理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陆敏;文艺学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3 张邦卫;媒介诗学导论[D];浙江大学;2005年
4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雄平;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1928-1936)[D];暨南大学;2006年
7 祁永芳;新时期文艺学研究与自然科学方法[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王建刚;政治形态文艺学[D];浙江大学;2007年
9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丽;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相关文艺学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耿荣清;走向自由,永远的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3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乔雪;文学与音乐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8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9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余艳;“走向文化诗学”与“走向文本社会学”之辨[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66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366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