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论《新青年》的翻译活动
发布时间:2020-04-13 19:39
【摘要】: 《新青年》杂志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革命性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创刊以来,《新青年》就对翻译及翻译研究十分重视。《新青年》并不是专注于介绍国外文学作品、发表翻译文学的杂志,它却刊载了大量的翻译作品。这些译作的译者,如陈独秀、鲁迅、茅盾、胡适等,大多是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先驱,并不是专业的翻译家。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出现了如此的现象?本文以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析《新青年》杂志刊载的翻译作品及翻译现象,以揭示翻译与文学、翻译与文学系统外部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论,把翻译文学视为目标语文化、文学与历史的一部分。译作的选材,译技的采纳及译作的影响都与目标语的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本文以多元系统论为框架,从“文学内系统”和“文学外系统”两个不同层面阐释《新青年》的翻译作品。 在“文学内系统”层面,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二十世纪初,翻译文学在中国的文学系统中占主要位置,国内文学占次要位置,翻译文学的地位作用于译作的选材以及译技的采纳。在那个特定的社会年代,中国文学正经历“危机”,处于转折点。中国文学迫切需要从国外文学那里汲取营养,发展自我。通过翻译国外作品,并采取“异化”的翻译手段,中国文学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在“文学外系统”层面,通过分析《新青年》的翻译作品,本文论述了翻译与语言、意识形态及政治等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20世纪初的中国渴望“革命”,译作的选材大多以服务“革命”为目的。通过翻译国外作品,中国的语言文字,意识形态及政治格局都在发生巨变。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626356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凯惠;论《新青年》翻译小说与“五四”小说[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26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2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