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周立波新探

发布时间:2020-04-26 18:04
【摘要】: 周立波虽然在中国文坛称不上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作家,但他具有独具个性的文学气质。《暴风骤雨》、《山乡巨变》是他一生创作中的代表作,两部作品的出版分别成为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性事件,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历史性事件。这样一位在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中占有一定位置的作家,一直被形而上的姿态左右,同时过去的评论不能客观实在的评价他,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读。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他的研究还凝固在作家本身所处的年代。本文论评周立波,期望在现有文学史料与研究基础上进行一些新的界定。 本文绪论部分讨论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研究周立波?二是研究些什么问题,三是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文章本论共分四章。 第一章,讨论周立波的转向问题。即研究他如何从一名亭子间又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学修养的作家转换为具有强烈革命意识的左翼作家,进而抛开温情的人道主义,转向描写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家,并终身坚守左翼姿态的问题。特别强调其转型后的革命姿态,以及转型中的极度自觉,兼对其性格弱点进行分析。 第二章,从抗战时民族形式讨论入手,考察在延安及其他地区的热闹讨论中,在三十年代就对民族形式问题进行争论的周立波,却保持沉默的原因。并由周扬坚持大众化阐释出发,谈周立波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态度。论述周立波为追求民族形式在创作上的努力,肯定周立波创作的民间特性,指出其创作手法的单调和主题的时代局限而引起审美视野的狭窄。 第三章,讨论周立波在中国乡土小说链上的地位。以丁玲和周立波为中心,谈新小说的特征,特别强调周立波在创作上比丁玲更自觉;讨论赵树理、周立波、柳青在创作上的差别,特别强调虽然赵树理影响过周立波创作,但周立波的小说在乡土小说中特征更明显;谈周立波小说与其他同时代小说相比显得独树一帜的几个方面:风景、意象、女性等等。 第四章,先讨论周立波40-60年代与80年代后两个不同时代的接受差异及其原因,进而探讨版本变迁和作品的修改产生的意义和后果。 文章结尾四个附录,即参考文献、创作年表、关于周立波研究的重要论述、相关人士的采访摘要,是作为副文本对本文的一种补充。 总之,试图通过周立波这一典型研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力所能及的清理。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周立波在史诗性写作上的政治代言特性,却不把它完全定位在政治层面,目的就是要研究作为小说家的周立波值得期许的部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俞晓娟;沦落与改造[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41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41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5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